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回应性刑法修正反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eflection on the Revision of Responsive Criminal Law
  • 作者:彭辅顺
  • 英文作者:PENG Fushun;School of Law, Hunan University;
  • 关键词:刑法修正 ; 回应性 ; 不彻底性 ; 协调性 ; 前瞻性
  • 英文关键词:revision of responsive criminal law;;responsiveness;;incompleteness;;coordination;;forward-looking
  • 中文刊名:SHG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Police College
  • 机构:湖南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0
  • 出版单位: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1;No.164
  • 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刑法修正的回应性及其实施效果研究”(项目编号:XSP17YBZZ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HGX201902002
  • 页数:9
  • CN:02
  • ISSN:37-1432/D
  • 分类号:12-20
摘要
回应性刑法修正是对刑法适用中已经发生、暴露或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回应,而这样的问题往往具有有限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刑法修正解决问题的有限性;回应性刑法修正很大程度上具有处理刑法适用问题的应急性,这就会导致解决问题的不彻底性。不但如此,回应性刑法修正还带来了刑法立法的协调性不足、社会治理对刑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象征性立法明显增多等关涉刑法公正、谦抑或效益的问题。因此,未来的刑法修正不能只有回应性,还应具有足够的前瞻性,应形成回应有度、前瞻充分的格局。
        The revision of responsive criminal law is a response to prominent problems that have occurred, have been exposed or have exist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law and those problems often have the finiteness, which inevitably exists the finiteness of the criminal law revision in problem-solving.To a large extent, responsive criminal law revision is an emergency to deal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law, which will lead to the incompleteness of problem solutions. In addition, the revision of responsive criminal law also brings about 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justice, modesty or efficiency of criminal law such as the inadequacy of coordination of criminal law legislation, the increasing dependence of social governance on criminal law, and the obvious increase of symbolic legislation.Therefore, the revision of the criminal law shall not only be responsive, but also be forward-looking enough and a pattern of appropriate response and full foresight shall be formed in the future.
引文
[1][5]童德华.当代中国刑法法典化批判[J].法学评论,2017,(4):84.81.
    [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39.
    [3]周光权.刑法历次修正案权威解读[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4]赵秉志.新刑法典的创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
    [6]梁根林.刑法修正:维度、策略、评价与反思[J].法学研究,2017,(1):61.
    [7][29]李恩慈.特别刑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38.115.
    [8]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相互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13.
    [9]郁建兴,关爽.从社会管控到社会治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发展[J].探索与争鸣,2014,(12):13.
    [10]高铭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11]高铭暄,赵秉志.中国刑法立法之演进[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88.
    [12]劳东燕.风险社会与功能主义的刑法立法观[J].法学评论,2017,(6):13-14.
    [13][27]周光权.积极刑法立法观在中国的确立[J].法学研究,2016,(4):29.29.
    [14]赵秉志.我国内地特别刑法立法之演变及其对澳门特别区的启示[J].政法论丛,2014,(2):72.
    [15][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3版)[M].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
    [16]张明楷.论刑法的谦抑性 [J].法商研究,1995,(4):56.
    [17][日]大谷实.刑法总论[M].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
    [18]张明楷.网络时代的刑法理念——以刑法的谦抑性为中心[J].人民检察,2014,(9):7.
    [19][21][22][24][35]古承宗.刑法的象征化与规制理性[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7.118.71-76.66.47.67.
    [20][31]程红.象征性刑法及其规避[J].法商研究,2017,(6):23-24.24-25.
    [23][30]魏昌东.新刑法工具主义批判与矫正[J].法学,2016,(2):88.85.
    [25][32]刘艳红.象征性立法对刑法功能的损害——二十年来中国刑事立法总评[J].政治与法律,2017,(3):36-37.45-47.
    [26][28][德]克劳斯(罗克辛.刑法的目的难道不是保护法益吗?[A].樊文,译.陈兴良.刑事法评论:19 [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5.155.
    [33][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
    [34]邢馨宇,邱兴隆.刑法的修改:轨迹、应然与实然——兼及对刑法修正案(八)的评价[J].法学研究,2011,(2):23-24.
    (1)在25部单行刑法中,《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和《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是同时由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于1981年6月10日通过的。《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是同时由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于1988年1月21日通过的。《关于禁毒的决定》和《关于惩治走私、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分子的决定》是同时由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于1990年12月28日通过的。《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和《关于卖淫嫖娼的决定》是同时由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于1991年9月4日通过的。据此,这8部单行刑法只能算作4次修法。
    (2)通过《刑法修正案(九)》的再次修正,在刑法中增设第390条之一解决了这个问题。
    (3)包括法定刑幅度为5年以上有期徒刑、7年以上有期徒刑和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名。
    (4)包括法定刑幅度为5年以上有期徒刑、7年以上有期徒刑和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名。
    (5)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判例,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2例,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9例,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2例,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5例。
    (6)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判例,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3例,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0例,利用极端主义破坏法律实施罪0例,强制穿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志罪0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