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乡土想像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Local Imagination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
  • 作者:钱韧韧
  • 英文作者:QIAN Ren-ren;
  • 关键词:中国现代诗歌 ; 乡土想像 ; 乡土文学 ; 审美风格
  • 英文关键词:modern Chinese poetry;;local imagination;;local literature;;aesthetic style
  • 中文刊名:HQD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华侨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20
  • 出版单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No.132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现代汉语虚词与汉语诗歌形式现代变革研究”(18YJC750135);; 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启动基金项目“现代汉语虚词与新诗形式的探索”(14SKBS305);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华语语系文学的海外建构及其影响”(HQHRYB2018-04)
  • 语种:中文;
  • 页:HQDX201903011
  • 页数:12
  • CN:03
  • ISSN:35-1049/C
  • 分类号:115-126
摘要
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风云的变幻,在中西方文化、文学与心理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诗歌生成了乡土想像的丰富景观及其审美效应。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乡土想像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园想像、国家民族想像具有同构性,同时,现代性的启蒙色彩、革命话语与田园想像等因素交织,表现出诗人复杂的人生经验与生命体验。现代诗人需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处理好乡土想像、乡土现实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将审美性、历史性和现代性有效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中国现代诗歌审美风格的多元发展。
        With the changes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in the 20 th century,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literature and psychology,modern Chinese poetry has produced rich scenery and aesthetic effect of local imagination.To some extent,the local imagination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 is isomorphic with homeland imagination and national imagination. The modern enlightenment,revolutionary discourse and idyllic imagination are interwoven,which shows the poet's complex life experience. Modern poets need to maintain the independent spirit of intellectuals,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imagination,local reality and the nation,combine aesthetics,historicity and modernity effectively,and greatly promote the plural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aesthetic style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引文
(1)陈超:《一种离散的诗学:“乡愁”的越界与现代性》,《文艺争鸣》2012年第12期,第76页。
    (2)禹建湘:《乡土想像:现代性与文学表意的焦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页。
    (3)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59页。
    (1)侯外庐:《中国古代“城市国家”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2)谢冕:《<文学的中国城乡>序》,《回望百年》,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第213页。
    (3)张柠:《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5页。
    (1)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2)周良沛:《“诗怪”李金发---序<李金发诗集>》,《李金发诗集》,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5页。
    (3)巫小黎:《李金发诗歌的古典传统与乡土记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7期,第138页。
    (1)钟俊昆:《湖畔诗派:成长于乡土的歌》,《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1期,第81页。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139页。
    (1)胡风:《<田间底诗>---<中国牧歌>序》,《胡风诗全编》,绿原、牛汉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602页。
    (2)朱自清:《新诗的进步》,《新诗杂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9页。
    (3)茅盾:《一个青年诗人的“烙印”》,《文艺报》第1卷第5号,1933年11月1日。
    (4)潘颂德:《中国现代乡土诗史略》,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16页。
    (5)臧克家:《<泥土的歌>序》,《臧克家文集第1卷》,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586页。
    (1)谢冕:《新世纪的太阳---二十世纪中国诗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6页。
    (2)张同道:《都市风景与田园乡愁---论三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诗学主题》,《文艺研究》1997年第2期,第100页。
    (3)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363页。
    (4)张林杰:《都市人的视镜:30年代诗歌中的乡土与自然》,《文艺评论》2005年第1期,第47页。
    (1)卢桢:《现代中国诗歌“城市抒写”的审美特质》,《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156页。
    (2)冯雪峰:《论两个诗人及诗的精神和形式》,《文艺阵地》第4卷第10期,1940年3月16日。
    (3)万国庆:《凝眸黄土地---延安文学史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27页。
    (4)参见艾青:《<献给乡村的诗>序》,《献给乡村的诗》,昆明:北门出版社,1945年。
    (5)绿原:《<白色花>序》,《白色花》,绿原、牛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页。
    (1)张柠:《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2)袁可嘉:《<九叶集>序》,《九叶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页。
    (1)吕周聚:《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十六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69页。
    (1)孙作云:《论“现代派”诗》,《清华周刊》第43卷1期,1935年5月15日。
    (2)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戴望舒诗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页。
    (3)[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62页。
    (4)[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诗论艺》,陈重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41页。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6页。
    (1)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论新诗现代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7页。
    (2)毕光明、姜岚:《<赶车传>的思想史价值》,《虚构的力量---中国当代纯文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57页。
    (3)[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4)谢冕:《文学的纪念》,《回望百年》,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第17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