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中被忽视的域外因素——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考察范围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xtraterritorial Factors Neglected in the Study of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China:Tak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Period as the Scope of Investigation
  • 作者:王刚
  • 英文作者:WANG GANG;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 ; 巴黎和会 ; 华盛顿会议 ; 共产国际 ; 反法西斯战争
  • 中文刊名:DDSJ
  •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World and Socialism
  • 机构: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20
  • 出版单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年:2019
  • 期:No.139
  • 基金: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若干基本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6BKS034)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DDSJ201903006
  • 页数:9
  • CN:03
  • ISSN:11-3404/D
  • 分类号:50-58
摘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因素,既有域内因素,也有域外因素,但域外因素往往被学界忽视。这些域外因素,如国际会议、国际组织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巴黎和会"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由认同转向"认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重要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华盛顿会议"促使中国知识分子抛弃资本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客体——工农群众日益形成并不断壮大;共产国际不仅使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相关联,而且还多渠道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帮助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由于共产国际改变了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引文
(1)参见王刚《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的文化进路》,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2期。
    (1)参见邓纯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不容质疑》,载于2015年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任天豪《巴黎和会(1919)中的胡惟德与中国外交---两种既有权力位阶的体现者》,载于《民国档案》2015年第2期。
    (2)参见俞辛焞《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载于《历史研究》1979年第5期;熊玉文《巴黎和会、谣言与五四运动的发生》,载于《民国档案》2012年第4期。
    (3)参见虞宝棠、丁佐发《顾维钧与巴黎和会》,载于《历史档案》1991年第2期;刘福祥、实元《梁启超与巴黎和会》,载于《历史教学》1983年第1期;石建国《陆征祥与巴黎和会》,载于《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
    (4)迂生《告梁启超》,载于1919年1月5日《民国日报》。
    (5)《警告政府》,载于1919年2月11日《时事新报》。
    (6)《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页。
    (7)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8)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53页。
    (9)陈独秀《国外大事述评》,载于1919年1月12日《每周评论》。
    (10)许德珩《五四运动六十周年》,载于《五四运动回忆录(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l页。
    (11)《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88页。
    (12)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0-91页。
    (1)《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58页。
    (2)[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76页。
    (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4)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0页。
    (5)陈独秀《国外大事述评:各国劳农界的势力》,载于1919年4月20日《每周评论》。
    (6)瞿秋白《赤都心史》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27-28页。
    (7)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49页。
    (8)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6页。
    (9)参见王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专题教学论》,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2期。
    (10)See Werner Levi,Modern China's Foreign Policy,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53,p.167.
    (11)参见张金超《孙中山、南方政府与华盛顿会议---以代表问题为中心》,载于《广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12)参见黄尊严《华盛顿会议“山东问题”交涉若干问题论略》,载于《北方论丛》2005年第2期;吴正俊《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的会议“边缘”谈判始末》,载于《历史教学》2001年第8期。
    (13)参见熊斌《民族主义视域下的政争与外交---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在美各方力量博弈》,载于《社会科学家》2013年第3期;马建标《民族主义旗号下的多方政争:华盛顿会议期间的国民外交运动》,载于《历史研究》2012年第5期;曾荣、左双文《孙中山与华盛顿会议前后的国民外交》,载于《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参见熊斌《华盛顿会议前后的马素》,载于《民国档案》2009年第3期;冯夏根、胡旭华《留美学生罗家伦与华盛顿会议》,载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周晓辉《王宠惠与华盛顿会议》,载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金光耀《顾维钧与华盛顿会议》,载于《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2)陈嘉异《太平洋会议之观察与其先决问题---中国之新使命》,载于《东方杂志》太平洋会议号1921年第18卷。
    (3)王立新《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国民革命:二十年代中美关系新探》,载于《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4)罗家伦《我对于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之观察》,载于《东方杂志》1922年第19卷。
    (5)《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0页。
    (6)孙洪伊《存亡大问题之警告书》,载于1921年12月27日《民国日报》。
    (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页。
    (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
    (9)《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10)元冲《华会中各国真目的及中国问题被牺牲原因(二续)》,载于1922年2月6日《民国日报》。
    (1)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4-416页。
    (2)毛泽东《中国国民党选派学生赴莫斯科孙文大学》,载于《政治周报》1925年第2期。
    (3)毛泽东《北京政变与商人》,载于《向导周报》1923年第31、32期合刊。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1471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09年版第460页。
    (6)《列宁选集》第2版第2卷第724页。
    (7)《列宁选集》第3版修订版第3卷第441页。
    (1)《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6-717页。
    (2)《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4页。
    (3)[苏]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论共产国际》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5-246页。
    (4)参见程伟礼、戴雪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77-83页。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
    (6)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106页。
    (7)[美]莫里斯·迈纳斯《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128页。
    (1)《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2)《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3)[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4)《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2页。
    (5)《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9页。
    (6)《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1)《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2)参见王进《第二次国共合作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载于《党史文汇》2004年第2期。
    (3)参见《战时出版品禁载标准解释事项》,转引自倪延年《中国新闻法制通史》(第5卷史料卷上)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06-309页。
    (4)重庆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白色恐怖下的新华日报---国民党当局控制新华日报的档案材料汇编》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717页。
    (1)[苏]B.M.莱布索恩、K.K.希里尼亚《共产国际政策的转变》求实出版社1983年版第316页。
    (2)[英]珍妮·德格拉斯选编《共产国际文件(1929-1943)》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446页。
    (3)《季米特洛夫文集》解放出版社1950年版第198页。
    (4)《季米特洛夫文集》解放出版社1950年版第164、197页。
    (5)《季米特洛夫文集》解放出版社1950年版第197-198页。
    (6)[苏]B.M.莱布索恩、K.K.希里尼亚《共产国际政策的转变》求实出版社1983年版第326页。
    (7)参见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17-318页。
    (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18页。
    (9)《张闻天文集》第2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页。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317页。
    (1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02页。
    (12)参见王刚《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语境动因》,载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3)参见王刚《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三大形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推动》,载于《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7年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91-11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