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人对周代宗法制度的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Qing Scholarship of the Clan System of the Zhou Dynasty
  • 作者:高婧聪
  • 英文作者:Gao Jingcong;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清代 ; 经学 ; 史学 ; 学术史 ; 周代宗法制度
  • 英文关键词:The Qing Dynasty;;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historiography;;academic history;;clan system
  • 中文刊名:GUDW
  •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 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01
  • 出版单位:古代文明
  • 年:2019
  • 期:v.13;No.49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宗法制度与周代国家结构研究”(项目批号:14FZS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GUDW201901012
  • 页数:12
  • CN:01
  • ISSN:22-1213/K
  • 分类号:104-114+130
摘要
清代学者治经学时较为注重考据古史、探讨古代典章制度,在涉及周代宗法制度相关问题的研究上,这一治学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清人对周代宗法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宗法的由来、宗法的作用和影响、宗法的本质内涵、宗统与君统的关系、宗法制度中别子等相关范畴、礼书中有关宗法制度的记载、宗盟以及封建问题等等,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为当前周代宗法制度研究的学术史回顾提供重要补充。此外,清人著述中对于古史的阐释内容可为探讨清代学术特点、思想和近代以来中国新史学的发展脉络提供重要依据。
        The scholars in the Qing Dynasty paid much attention to ancient history, law, and regulations. Such an intention can be seen particularly in their study of the clan system of the Zhou Dynasty. Related studies cover many aspects of the clan system, including origin, function, impact, natur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n and monarch, books dealing with rites, clan alliance, and feudalism, etc. The achievement of the Qing scholars is important for contemporary scholars to understand the academic history from the Qing to present, as well as the clan system of the Zhou Dynasty.
引文
1参见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14—218 页。清代经学的发展过程、流派与治学方法、旨趣、思想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与本文关涉无多,故不作详细探讨。
    2 黄侃:《礼学略说》,载黄侃著,黄延祖重辑:《黄侃国学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48页。
    3 参见叶纯芳:《中国经学史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65页。
    4 章学诚著,叶英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5 刘家和:《史学与经学》,载氏著:《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年,第225页。
    1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79页。
    2 近代以来学者对于周代宗法制度的研究,著作类以钱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和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最具代表性,钱宗范在其书第一章“概论”中虽提到了《通志堂经解》、《皇清经解》、《皇清经解续编》等清代经学著作集合了研究三礼、考疏宗法古义的文章,但是仅关注了这些著作对传统经学对礼书推衍发挥的一面,未见详考;在具体论述中或提及毛奇龄从原始史料出发对于以往经学家研究礼书的质疑,或探讨宗统与君统关系问题时列举了阎若璩、万斯大、程瑶田的观点(参见钱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3—34、159—160页);钱杭的著作中则仅在论述某一具体问题时偶提毛奇龄、顾炎武、程瑶田等人的观点,也未见系统的学术史总结(参见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论文则多是对于周代宗法制度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有部分学者关注到了清人研究的学术史,如梁颖探讨宗统与君统关系问题时就曾举到程瑶田《宗法小记》(梁颖:《关于西周春秋时代宗统与君统关系的探讨》,《史学集刊》,1989年第1期),李衡眉论述昭穆制度与宗法制度关系时引用了毛奇龄和程瑶田的说法(李衡眉:《昭穆制度与宗法制度关系论略》,《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陈恩林、孙晓春在对《礼记·大传》部分章句的释读提到了程瑶田的观点(陈恩林、孙晓春:《关于周代宗法制度的两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期),等等。学者在引述清人观点时,似多是点到为止,无论是整体考察还是具体考证,都未对清代学术史十分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的大批问世,相当数量的学者将目光投向新出材料与古史的新证研究,而较少关注周代宗法制度的基本问题研究。当然,学者看似对清人学术的关注不足,也可能是基于对学术史取舍等方面的考虑所致,此处仅就事论事,以学者著述所见清代学术史的引述为准。
    3 阎若璩:《潜邱劄记》卷1,载阮元:《清经解》,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251页。
    4 万斯大:《宗法一》,载阮元:《清经解》,第558页。
    5 万斯大:《宗法二》,载阮元:《清经解》,第558页。
    6 万斯大:《宗法四》,载阮元:《清经解》,第564页。
    1毛奇龄:《大小宗通释》,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91页。
    2 许宗彦:《鉴止水斋集一》,载阮元:《清经解》,第9778页。
    3 宋翔凤:《四书释地辨证上》卷1,载阮元:《清经解》,第10347页。
    4 程瑶田:《宗法小记》,载程瑶田撰,陈冠明等校点:《程瑶田全集》(第1册),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71页。
    5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66、367页。
    6 参见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全校本),第1237—1238页。
    7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全校本),第367页。此引文省略的部分中,作者引述了《诗经》、《周礼》等文献作为佐证,可以参看。
    1毛奇龄:《大小宗通释》,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91页。
    2 清人在学术上考证宗法对于当时改良地方宗族机制、治理乡村社会的作用参见罗检秋:《社会变迁与清代汉学家的宗族观念》,《河北学刊》,2017年第4期。
    3 程瑶田:《宗法小记》,载程瑶田撰,陈冠明等校点:《程瑶田全集》(第1册),第171页。
    4 王夫之:《礼记章句》卷16,载《船山全书》4,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825页。
    5 毛奇龄:《大小宗通释》,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94页。
    6 程瑶田:《宗法小记》,载程瑶田撰,陈冠明等校点:《程瑶田全集》(第1册),第137、138页。
    7 凤韶:《凤氏经说》卷1,《宗法》,载刘书年撰、凤韶著:《刘贵阳说经残稿(及其他一种)》,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页。
    1例如任启运解释《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句时指出“诸侯不得祖天子,大夫不得祖诸侯”(参见任启运:《礼记章句》卷4,《续修四库全书》第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3页);黄以周也以“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作为论述的前提(参见黄以周撰,王文锦点校:《礼书通故第八·宗法通故》,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91页)。上述程瑶田等都提到宗法限于大夫、士阶层,此外邹汉勋也提出宗法不行于天子、诸侯:“先王立有宗法,大夫、士之法也。”(邹汉勋:《读书偶识八》,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6574页。)
    2 凌曙举鲁国之例来说明诸侯与大夫等级森严,宗法不相统。参见凌曙:《公羊礼说》,载阮元:《清经解》,第10518页。
    3 王夫之:《礼记章句》卷16,载《船山全书》4,第793、794页。
    4 毛奇龄:《经问》卷5,载阮元:《清经解》,第1248—1249页。
    5 毛奇龄:《大小宗通释》,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92页。
    6 庄存与:《周官说》,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886页。
    1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卷4,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52页。
    2 宋翔凤:《四书释地辨证上》卷1,载阮元:《清经解》,第10347页。
    3 参见刘书年:《刘贵阳经说》,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6596—6597页。
    4 万斯大:《宗法一》,载阮元:《清经解》,第558页。
    5 万斯大:《宗法二》,载阮元:《清经解》,第558页。
    6 万斯大:《宗法四》,载阮元:《清经解》,第564页。在此引文之前万氏还列举了其他诸多学者关于“大宗”、“小宗”的解释。
    7 庄存与:《周官说》,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886页。
    8 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义一》,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3766页。
    9 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义二》,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3780页。
    1万斯大:《宗法一》,载阮元:《清经解》,第558页。
    2 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卷1,载阮元:《清经解》,第1892页。
    3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全校本),第1277—1280页。
    4 毛奇龄:《大小宗通释》,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91页。
    5 毛奇龄:《大小宗通释》,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93页。
    6 王夫之:《礼记章句》卷16,载《船山全书》4,第793页。
    7 万斯大:《宗法一》,载阮元:《清经解》,第558页。
    8 毛奇龄:《经问》卷5,载阮元:《清经解》,第1249页。
    9 庄存与:《周官说》,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886页。
    10 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14页。
    11 黄以周撰,王文锦点校:《礼书通故第八·宗法通故》,第295页。
    12 惠士奇:《礼说》卷1,载阮元:《清经解》,第1592页。
    1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卷1,载阮元:《清经解》,第1892页。
    2 程瑶田:《宗法小记》,载程瑶田撰,陈冠明等校点:《程瑶田全集》(第1册),第158—159页。
    3 毛奇龄:《经问》卷6,载阮元:《清经解》,第1252页。
    4 万斯大:《礼记偶笺》,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100页。
    5 程瑶田:《宗法小记》,载程瑶田撰,陈冠明等校点:《程瑶田全集》(第1册),第158页。
    6 程瑶田:《宗法小记》,载程瑶田撰,陈冠明等校点:《程瑶田全集》(第1册),第160—168页。
    7 毛奇龄:《大小宗通释》,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91页。
    1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义》,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3766页。
    2 任启运:《礼记章句》卷4,《续修四库全书》第99册,第153页。
    3 许慎《五经异义》载:“周公以上德封于鲁,得郊天,兼用四代之礼乐,知亦得祖天子。诸侯有德祖天子者,知大夫亦得祖诸侯。”(陈寿祺撰,曹建墩点校:《五经异义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66页)
    4 毛奇龄:《经问》卷5,载阮元:《清经解》,第1249页。
    5 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卷1,载阮元:《清经解》,第1892页。
    6 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第916页。
    7 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卷1,载阮元:《清经解》,第1892页。
    1宋翔凤:《四书释地辨证上》卷1,载阮元:《清经解》,第10347页。
    2 毛奇龄:《大小宗通释》,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93页。
    3 刘书年:《刘贵阳经说》,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6596、6597页。
    4 参见惠士奇:《春秋说》卷5,载阮元:《清经解》,第1764—1765页。
    5 毛奇龄:《经问》卷6,载阮元:《清经解》,第1252页。
    6 万斯大:《宗法六》,载阮元:《清经解》,第565页。
    7 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义二》,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3780页。
    8 毛奇龄:《经问》卷4,载阮元:《清经解》,第1240—1241页。
    9 黄以周撰,王文锦点校:《礼书通故第八·宗法通故》,第285页。
    10 黄以周撰,王文锦点校:《礼书通故第八·宗法通故》,第288页。
    1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卷1,载阮元:《清经解》,第1892页。
    2 凌曙:《公羊礼说》,载阮元:《清经解》,第10518页。
    3 毛奇龄:《郊社禘祫问》,载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87页。
    4 参见金榜:《礼笺》卷2,载阮元:《清经解》,第4570页;凌曙:《礼说》卷2,载阮元:《清经解》,第10537页。
    5 参见许宗彦:《鉴止水斋集》卷1,载阮元:《清经解》,第9776—9778页。
    6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51—480页。
    7 晚清至近代以来新史学的产生、发展、内容以及如何界定新史学也是复杂的问题,本文不作过多说明。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