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信息技术能力的阶层分化与弱势保护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city: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Its Protection for the Disadvantaged
  • 作者:刘诗琪
  • 英文作者:Liu Shiqi;
  • 关键词:信息技术不平等 ; 权利排斥 ; 技术能力弱势 ; 技术帮助权
  • 中文刊名:HDZX
  • 英文刊名:ECUPL Journal
  • 机构: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5-20
  • 出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 年:2019
  • 期:v.22;No.124
  • 语种:中文;
  • 页:HDZX201903007
  • 页数:7
  • CN:03
  • ISSN:31-2005/D
  • 分类号:72-78
摘要
因信息技术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信息技术不平等,与城乡、区域、代际、阶层等不平等相互交叠,形成对部分群体的权利排斥和限制。在理论上应确定技术能力作为信息技术平等的元点,据以确证资源配置是否导致技术能力弱势这一判断基准,厘清信息技术资源的市场化分配与基于平等的立法干预的界限,为立法在回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不平等时提供宪法标准。作为系统回应,须在宪法价值指导上,以技术能力平等作为立法的基本导向;在宪法权利安排上,确立技术帮助权作为立法的权利基础;在宪法程序设置上,依托公民参与立法的政治权利赋予技术帮助权的具体立法内涵。
        
引文
[1]该概念因美国商务部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发表的报告《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Falling Through The Net: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而引起广泛关注。
    [2]See Kathryn M.Neckerman ed.,Social Igequality,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4,p.360,Kathryn M.Neckerman ed.,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4.
    [3]“不仅仅是教育水平的低下,而且也是获取知识能力的贫困、吸收知识能力的贫困和交流知识能力的贫困。没有基本的知识能力(如识字能力)是无法接受基本的数字信息技术的最大障碍。”参见胡鞍钢、李春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4]参见施芸卿:《数字不平等的再生产:以大学生网络使用为例》,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5]Tichenor et al,“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43(2)Piblic Opinion Quarterly 159(1970).
    [6]Heinz Bonfadelli,“The Internet and Knowledge Gaps: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17(1)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iton,65-84(2002).
    [7]参见陈军:《信息不平等:进城农民求职难的信息成因》,载《情报科学》2006年第6期。
    [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报告显示,在年龄结构上,我国网民以10岁至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6年12月,10岁至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
    [9]参见谢俊贵:《信息的富有与贫乏》,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76页。
    [10]参见刘济群:《数字鸿沟与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读〈渐深的鸿沟:信息社会中的不平等〉》,载《图书馆论坛》2016年第1期。
    [11]杨嵘均:《“技术索权”视角下信息弱势群体公共服务供给的偏斜性及其治理》,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12]See Jung,J.Y.,Kim,Y.C.,Lin,W.Y.,and Cheong,P.H.“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internet connected ness of adolescents in Seoul,Singapore and Taipei”7(1)New Media&Society 64-88(2005).
    [13]参见张赐琪:《消弭数字鸿沟:美国弱势群体信息权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4期。
    [14]参见张赐琪:《消弭数字鸿沟:美国弱势群体信息权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4期。
    [15]See Shangyang Zhao,David Elesh,“The Second Digital Divide:Unequal Access to Social Capital in the Online World”33(2)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odern Sociology 171-192(2007).
    [16]Paul C.Gorski,“Privilege and Repression in the Digital Era:Rethinking the Sociopolitics of the Digital Divide”10(4)Race,Gender&Class,145-176(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