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王龙溪在阳明学中的定位问题——以“凝”字为线索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New Exploration of WANG Longxi's Historical Position in Yangming Philosophy——Based on His Interpretation of Ning(Contemplation)
  • 作者:陈晓杰
  • 英文作者:CHEN Xiao-jie;
  • 关键词:王龙溪 ; 阳明学 ; ; 顿悟渐修
  • 中文刊名:HDZ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机构:武汉大学国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6
  • 出版单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6;No.241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17ZDA013
  • 语种:中文;
  • 页:HDZS201903017
  • 页数:8
  • CN:03
  • ISSN:42-1020/C
  • 分类号:124-131
摘要
王龙溪历来被认为是阳明后学"良知现成派"的代表人物,但在他的著作中却有很多阳明后学"良知修证派"的代表性论述,如"凝"等。对于王龙溪思想的研究,就有必要跳出常规性的对比图式,深入到其文本内部。在王龙溪思想中,"凝"主要属于工夫论范畴,是以体悟本体为前提下所做的先天工夫,与此同时,他关于"凝"、"收摄"工夫论的表述也隐含了道教色彩。在成圣的阶段论上,王龙溪吸收了禅宗的顿悟渐修等理论思想,而从有关他对"外缘"以及"家事"的负面评价来看,他在思想上则偏离了阳明学的万物一体精神。
        
引文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王畿.王畿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3]吴震.阳明后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島田虔次.王龍渓先生談話録及び解説[J].東洋史研究,1952,(2).
    [5]荒木見悟.明代思想研究[M].東京:創文社,1972.
    [6]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吾妻重二.朱子学の新研究———近世士大夫の思想史的地平[M].東京:創文社,2004.
    [8]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彭国翔.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0]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M].台北:学生书局,1986.
    [11]杨起元.续刻杨复所先生家藏文集八卷[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参见嵇文甫《左派王学》,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
    (2)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例如上田弘毅的《王龍渓における悟と修》(《中哲文学会報》第8号,1983年)、彭国翔的《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佐藤錬太郎的《王畿の『易』解釈について》(《陽明学》第10号,1998年)、伊香賀隆的《王龍渓の「顏子」論》(《日本中國学會報》第62号,2010年)等。
    (1)之后荒木见悟还分析了龙溪撰写的《中鉴录》,认为龙溪对宦官制度本身并无反省(这点与黄宗羲等后世儒者的激烈批判与反省相比,就更加明显),坚信只要致良知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荒木见悟指出,本心之发挥必然会受到社会以及历史的诸多制约,更何况本以处理内廷之杂物为本职的宦官,一旦掌握政治实权,又怎能是诉诸良知一念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而这正暴露出龙溪思想的观念性的幼稚(参见荒木見悟《中国思想史の諸相》,中国書店1989年版,第213、215页)。
    (2)“悬崖撒手”本为禅宗的话头,例如《无门关》第三十二则《外道问佛·颂》云:“不涉阶梯,悬崖撒手。”这意味着提倡顿悟,主张在某种瞬间当下的时刻领悟到真理本身,而不是循序渐进的修行与磨练。
    (1)所谓“晦朔之间”就是“三十日半夜以前是也。丹法以时易日,则每日亥子之交,即晦朔之间也”(孟乃昌、孟庆轩编《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疏集萃》,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页)。
    (2)参见柴田篤《良知靈字考:王龍渓を中心にして》,《陽明学》第3号,2000年。
    (1)另可参见《王畿集》卷十六《留别霓川漫语》,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66页。可以比较一下宗密的说法:“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顿悟。然上皆只约今生而论。若远推宿世,则唯渐无顿。今见顿者,已是多生渐熏而发现也。”(鐮田茂雄注《禅源諸詮集都序》,筑摩書房1969年版,第191页。)
    (1)这种说法在阳明后学中很常见,参见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268页。
    (1)这里可以对比周海门的说法:“释氏朝夕只理会此事,我辈在家在外,许多牵累,不赖师友夹持,便要沉溺。然至于日用应事,风波摇荡时,须自家做主,又靠师友不得。不靠师友亦不离师友,用自作方便。”(《东越证学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5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8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