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人工智能时代刑法的立场和功能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Standpoint and Function of Criminal Law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ra
  • 作者:储陈城
  • 英文作者:Chu Chencheng;
  • 关键词:人工智能 ; 刑事法网 ; 功能定位 ; 主体资格 ; 过失犯
  • 中文刊名:ZGXF
  • 英文刊名:Criminal Science
  • 机构:安徽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2-15
  • 出版单位:中国刑事法杂志
  • 年:2018
  • 期:No.186
  • 基金:作者主持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保护网络产业发展的司法政策研究”(GJ2018D61);; 安徽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强国战略’下互联网法治化治理问题研究”(AHSKQ2018D05);;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互联网‘最大变量’核心法律问题研究”(2018CX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GXF201806006
  • 页数:18
  • CN:06
  • ISSN:11-3891/D
  • 分类号:79-96
摘要
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法律需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性预案。人工智能既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促进生产、生活的变革,同时也可能蕴藏着潜在风险,造成法益侵害。具体到刑法领域,刑法面对人工智能,需要选择基本立场。完全指向技术的促进,刑法则不加干涉。单纯强调风险防范,则刑法将严密法网。在各国已经开启人工智能技术竞争,我国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刑法应谨慎界定过失行为,防止造成人工智能技术的萎缩。在此立场的基础上,控制故意滥用人工智能技术,防止法益侵害行为。
        
引文
(1)高铭暄、王红:“互联网+人工智能全新时代的刑事风险与犯罪类型化分析”,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9期,第1页。
    (1)纵观当下的研究,法学界对于人工智能问题研究的主要阵地还是在民法领域,如吴汉东、刘鑫:“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知识产权法”,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16-28页;杨立新:“人工类人格:智能机器人的民法地位---兼论智能机器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载《求是学刊》2018年第4期,第84-96页;等等。
    (2)[日]新保史生:“ロボット法をめぐる法領域別課題の鳥瞰”,载《情報法制研究》2017年第1号,第64页。
    (3)查云飞:“人工智能时代全自动具体行政行为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18年第5期,第167-179页。
    (4)左卫民:“关于法律人工智能在中国运用前景的若干思考”,载《清华法学》2018年第2期,第108-124页;潘庸鲁:“人工智能介入司法领域路径分析”,载《东方法学》2018年第3期,第109-118页;等等。
    (5)范跃红、孙奇伟:“诈骗用上人工智能网络黑色产业链专案82人被捕”,载《检察日报》2017年12月12日,第4版。
    (6)前者的研究如陈伟、熊波:“人工智能刑事风险的治理逻辑与刑法转向---基于人工智能犯罪与网络犯罪的类型差异”,载《学术界》2018年第9期,第74-91页;等等;后者如刘宪权:“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行为道德伦理与刑法规制”,载《比较法研究》2018年第4期,第40-54页。
    (7)[日]新保史生:“AIの自律とロボット法の必要性”,载《TASC MONTHLY》2018年第505号,第14-20页。
    (1)See Monika Hengstler ect,“Appl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rust-The Case of Autonomous Vehicles and Medical Assistance Devices”,in 105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016),p.114.
    (2)[日]西田豊明:“選択肢としての人工知能”,载《情報管理》2017年第9号,第655-661页;日本総務省:“平成28年版情報通信白書のポイント”,载日本总务省官网,www.soumu.go.jp/johotsusintokei/whitepaper/ja/h28/pdf,访问日期2018年1月5日;Sabine Gle,Thomas Weigend,Intelligente Agenten und das Strafrecht,126 ZStW(2014),S.561 ff。
    (3)我国学者指出,智能革命图景既可能是“最后的发明”抑或是最大的风险。参见吴汉东:“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载《法律科学》2017年第5期,第128-129页。
    (4)[日]城山英明、西川一主编:《法の再構築Ⅲ科学技術の発展と法》,東京大学出版会2007年版,第89页。
    (5)Yueh-Hsuan Weng,Chien-Hsun Chen&Chuen-Tsai Sun,“Toward the Human-Robot Co-Existence Society:On Safety Intelligence for Next Generation Robots”,in 1 INT.J.Soc.ROBOT(2009),pp.267,273.
    (1)储陈城:“自动汽车程序设计中解决‘电车难题’的刑法正当性”,载《环球法律评论》2018年第3期,第82-83页。
    (2)Eric Hilgendorf,Recht und autonome Maschinen―ein Problemaufri,in:Eric Hilgendorf/Sven H9titzsch(Hrsg.),Das Recht vor den Herausforderungen der modernen Technik,2015,S.11 ff.我国学者将这种对未来问题进行法学上有益探讨的现象,标签为“未来法学”。参见吴汉东:“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载《法律科学》2017年第5期,第128-129页。
    (3)[日]新保史生:“ロボット法新8原則”,载《時の法令》2017年第2·3号,第10页。
    (4)See Lawrence B.Solum,“Legal Personhood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in 70 N.C.L.Rev(1992),p.1231.
    (1)See Thorne L.McCarty,“Reflections on Taxman:An Experiment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egal Reasoning”,in 90 HARV.L.REV(1977),p.837;Thomas E.Headrick&Bruce G.Buchanan,“Some Speculation abou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egal Reasoning”,in 23 STAN.L.REV(1971),p.40;Edwina L.Rissland,“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w:Stepping Stones to a Model of Legal Reasoning”,in 99 YALEL.J(1990),p.1957.
    (2)See Lawrence B.Solum,“Legal Personhood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in 70 N.C.L.REV.(1992),p.1231.
    (3)See W.W.C.“Conversion by Innocent Agents”,in 28 Yale L.J.(1918),p.175.
    (4)See George R.Cross&Cary G.Debessonet,“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 in the Law:CCLIPS,AComputer Program that Processes Legal Information”,in 1 HIGH TECH.L.J.(1986),p.329.
    (1)付玉明:“犯罪故意的事实认识与内容解读”,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6年第6期,第81页。
    (2)See Gabriel Hallevy,The Criminal Liabili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tities-From Science Fiction to Legal Social Control,in 4 Akron Intel.Prop.J.(2010),pp.171-175.
    (3)商凤廷:“介入因素下客观归责理论之借鉴”,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5年第6期,第23-24页。
    (1)Vgl.Jan C.Joerden,Strafrechtliche Perspektiven der Robotik,in:Eric Hilgendorf/Jan-Philipp Günther(Hrsg.),Robotik und Gesetzgebung(Robotik und Recht Bd.2),2013,S.195 ff.
    (2)Vgl.Susanne Beck,Intelligente Agenten und Strafrecht.Fahrlssigkeit,Verantwortungsverteilung,elektronische Personalitt,Studien zum deutschen und türkischen Strafrecht-Delikte gegen Pers 9nlichkeitsrechte im türkischen-deutschen Rechtsvergleich(Band 4),Ankara 2015,S.179-195.
    (3)郑戈:“人工智能与法律的未来”,载《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10期,第78-84页;郭少飞:“‘电子人’法律主体论”,载《东方法学》2018年第3期,第38-49页;等等。
    (4)エリック·ヒルゲンドルフ:“法と自律型機械---問題概説”,冨川雅満訳,载《千葉大学法学論集》2016年第2号,第134-135页;Susanne Beck,Google-Cars,Software-Agents,Autonome Waffensystemeneue Herausforderungen für das Strafrecht?,in:Susanne Beck,Bernd-Dieter Meier,Carsten Momsen(Hrsg.),Cybercrime und Cyberinvestigations,2015,S.9 ff;Gabriel Hallevy,The Criminal Liabili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tities-From Science Fiction to Legal Social Control,in 4 Akron Intel.Prop.J.(2010),pp.173-174。
    (1)刘宪权:“人工智能时代的‘内忧’‘外患’与刑事责任”,载《东方法学》2018年第1期,第138页。
    (2)See Steven J.Frank,“Tort Adjudic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ftware”,in 21 SUF-FOLK U.L.REV.(1987),p.623;Maruerite E.Gerstner,“Liability Issue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ftware”,in 33 SANTA CLARA L.REV.(1993),p.239.
    (3)[日]今井猛嘉:《自動車の自動運転と刑事実体法》,载《西田典之先生献呈論文集》,有斐閣2017年版,第524-528页。
    (1)See David Levy,“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rtificially Conscious Robots”,in1 INT’L J.SOC.ROBOTICS.(2009),p.215.
    (2)See Elizabeth A.Boyd,Richard A.Berk&Karl M.Hammer,“‘Motivated by Hatred or Prejudice’:Categorization of Hate-Motivated Crimes in Two Police Divisions”,in 30 LAW&SOC’Y REV.(1996),p.819.
    (3)[日]今井猛嘉:“自動車の自動運転と刑事実体法”,载《西田典之先生献呈論文集》,有斐閣2017年版,第524-528页。
    (4)储陈城:“人工智能时代刑法归责的走向---以过失的归责间隙为中心的讨论”,载《东方法学》2018年第3期,第33-36页;郭少飞:“‘电子人’法律主体论”,载《东方法学》2018年第3期,第45-46页;等等。
    (1)马卫军:“单位盗窃行为之定性与处理”,载《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33-36页。
    (2)[日]樋口亮介著:《法人処罰と刑法理論》,東京大学出版会2009年版,第101-102页。
    (1)See Matthew U.Scherer,“Regula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s:Risks,Challenges,Competencies,and Strategies”,in 29 Harv.J.L.&Tech.(2016),pp.362-366.
    (2)スザンネ·ベック:“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エージェントと刑法―過失、答責分配、電子的人格”,根津洸希訳,载《千葉大学法学論集》2017年第(3·4)号,第115-117页。
    (3)Se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载美国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官网https://www.nitrd.gov/PUBS/national_ai_rd_strategic_plan.pdf,访问日期2018年1月5日。
    (4)平成29年5月12日未来投資会議,载日本内阁府官网http://www.kantei.go.jp/jp/97_abe/actions/201705/12 mirai_toshi.html,访问日期2018年1月5日。
    (5)日本総務省:“次世代人工知能社会実装戦略”,载日本总务省官网http://www.soumu.go.jp/main_content/000491936.pdf,访问日期2018年1月5日;See Brian Fung,“China has now eclipsed us in AIresearch”,The Washington Post,October 13,2016。
    (6)刘少华、郭超凯:“人工智能,中国加速前进”,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1月24日,第02版。
    (1)卢泽华:“人工智能:全球竞赛中国领跑(网上中国)”,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3月11日,第10版。
    (2)蔡映洁:“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载《人民日报》2017年8月23日,第05版。
    (3)吴汉东:“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载《法律科学》2017年第5期,第131页。
    (4)Vgl.Jan C.Joerden,Strafrechtliche Perspektiven der Robotik,in:Eric Hilgendorf/Jan-Philipp Günther(Hrsg.),Robotik und Gesetzgebung(Robotik und Recht Bd.2),2013,S.195 ff.
    (1)See Mark McKamey,“Legal Technology: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Law Practice”,in 22 Appeal:Rev.Current L.&L.Reform(2017),pp.46-50.
    (2)孙占利:“智能机器人法律人格问题论析”,载《东方法学》2018年第3期,第10页。
    (3)陈伟:“未成年人累犯刑事立法的反思与构建”,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26-36页。
    (1)储陈城:“人工智能可否成为刑事责任主体”,载《检察日报》2018年4月19日,第3版。
    (2)[日]中村悠人:“刑罰目的論と刑罰の正当化根拠論”,载《現代法学:東京経済大学現代法学会誌》2015年第28号,第175页。
    (3)陈兴良:“一般预防的观念转变”,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第17页。
    (4)Vgl.Franz von Liszt,Der Zweckgedanke im Strafrecht,S.29 ff.
    (1)イマヌエル·カント著:《カント全集〈11〉人倫の形而上学》,岩波書店2002年版,第178页。
    (2)[日]松村格:“システム論と自由意思―ヨンパルト論文『刑法と自由意思』への釈明―”,载《法の理論2》,《成文堂》1982年版,第219页。
    (1)[日]曽根威彦著:《刑法原論》,成文堂2016年版,第527页。
    (2)[日]島田聡一郎:“間接正犯と共同正犯”,载《神山敏雄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第一卷),成文堂2006年版,第447页。
    (3)[日]杉本一敏:“『因果関係の基本的部分』の予見可能性について---渋谷温泉爆発事件決定を契機に---”,《刑事法ジャーナル》2016年第50号,第4-5页。
    (1)储陈城:“限制网络平台帮助行为处罚的理论解构---以日本Winny案为视角的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7年第6期,第49页。
    (2)李婕:“技术中立与网络技术提供行为的刑法归责”,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108页。
    (3)[日]樋口亮介:“注意義務の内容確定基準---比例原則に基づく義務内容の確定---”,载《刑事法ジャーナル》2014年第39号,第48-56页。
    (4)[日]佐伯仁志著:《刑法総論の考え方?楽しみ方》,有斐閣2013年版,第30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