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感觉派的洋装书写:半殖民都市中摇摆倾斜的身份认同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New Sensation's Depiction of Dresses: Ambivalent Identity in Semi-colonial City
  • 作者:高强
  • 英文作者:GAO Qiang;
  • 关键词:新感觉派 ; 洋装书写 ; 半殖民都市 ; 身份认同
  • 中文刊名:AYSF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 机构:西南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6-15
  • 出版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年:2018
  • 期:No.113
  •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半殖民中国的洋装书写”(批准号:SWU1709479)的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AYSF201803015
  • 页数:6
  • CN:03
  • ISSN:41-1331/Z
  • 分类号:69-74
摘要
新感觉派作家热衷于描写都市人的洋式装扮,分析他们笔下的洋装书写,能够更加完善地认识他们在半殖民都市中的身份认同。首先,新感觉小说中的人物身着时髦的洋装,纵情于洋场之中,看似光鲜艳丽,却处处透露出一种颓唐和孤寂的心绪,因此他们在半殖民都市中摇摆不定。其次,新感觉小说中被洋装包裹着的摩登女郎对男人们极具诱惑力,但是男性在女性的沉迷中又处于弱势地位,由此又折射出半殖民都市的男性身份危机。最后,新感觉作家在作品中对于洋装在内的西洋事物的迷恋,以及他们日常生活方式、特别是衣着的竭力洋化行为,又表征着他们文化身份的暧昧性。总之,通过解读新感觉派的洋书写,其三重摇摆并明显有所倾斜的身份认同便展露无遗。
        
引文
[1][美]卢里.李长青,译.解读服装[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吴秀明.海上——自传之八[A].郁达夫全集(第四卷)[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孙绍谊.想象的城市——文学、电影和视觉上海(1927-1937)[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刘呐鸥.流[A].刘呐鸥小说全编[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5]张英进著.秦立彦译.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杨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A].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一卷)[C].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8]李建辉著.甘慧杰,译.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9]穆时英.《公墓》自序[A].严家炎,李今.穆时英全集(第一卷)[C].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10]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A].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1]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3]迷云.现代人底娱乐姿态[J].新文艺,1930(6).
    [14]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A].刘呐鸥小说全编[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15]李洪华.半殖民地都市文化语境中现代派群体的身份书写[J].社会科学辑刊,2011(4):215-219.
    [16]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A].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二卷)[C].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17]穆时英.夜[A].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一卷)[C].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18]穆时英,著.严家炎,李今,编.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A].穆时英全集(第一卷)[C].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19][英]乔安妮·恩特威斯特尔,著.郜元宝等,译.时髦的身体:时尚、衣着和现代社会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1]李俊国.都市审美:海派文学叙事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2]李永东.洋场文人的租界感觉:新感觉派小说与上海租界[J].中国文学研究,2006(4):38-42.
    [23]刘呐鸥.礼仪与卫生[A].刘呐鸥小说全编[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50.
    [24]刘呐鸥.刘呐鸥日记集[M].台南:台南县文化局,2001.
    [25]施蛰存.我们经营过三个书店[J].新文学史料,1985(1):184-190.
    [26][马来西亚]温梓川.三个一夜成名的青年作家[A].钦鸿,编.文人的另一面[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7]徐小玉.女儿眼中的徐霞村[J].新文学史料,1994(4):153-186.
    [28]迅俟.穆时英[A].杨之华,编.文坛史料[C].上海;中华日报社,1944.
    [29]卜少夫.穆时英之死[A].无梯楼杂笔[C].长沙:新闻天地社,1947.
    [30]孔另镜.现代作家书简[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31]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A].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