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從水德到木德——前秦建立與權力更迭中的合法性訴求及其運作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onversion of virtue From Water to Wood——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ity in Establishment of the Former Qin Dynasty
  • 作者:李磊
  • 英文作者:Li Lei;
  • 关键词:前秦 ; 苻堅 ; 五德次第 ; 政權建構
  • 中文刊名:WSLC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 机构: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 出版日期:2018-12-20
  • 出版单位:中华文史论丛
  • 年:2018
  • 期:No.132
  •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編號13CZS063);;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啓動基金資助(第50批)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SLC201804011
  • 页数:21
  • CN:04
  • ISSN:31-1984/K
  • 分类号:198-217+405
摘要
通常認爲前秦繼承前、後趙法統而在五德次序中自居木德。然而苻健建構政權時,極可能自居水德,在五德次序上承西晉而否定前、後趙。苻氏原與前趙相敵對,在短暫歸附的幾年中與其關係亦十分疏離。石虎時期,苻氏雖主動歸附,但在其歷史敍事中,苻氏爲石虎父子所猜忌,缺乏君臣之義。苻氏居木德始自苻堅。苻堅爲解決合法性不足的問題,行"内禪"、造圖讖、重建歷史敍事。苻堅改居木德,改"蒲"爲"苻"以應"艸付應王"圖讖,隱含以木承水的"内禪"之意。前秦建立及苻堅奪權的歷史經由苻堅的敍事重建,形成車頻《秦書》、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以至於《晉書》相關載記的敍述傳統。
        It is a usual thought that Fomer Qin inherited its legality in Former Zhao and Later Zhao. In fact,when Fu Jian built Fomer Qin,he regarded Western Jin as the former Dynasty and decided to choose Water as Virtue of his reign. While realized that he lack of legitimacy,Fu Jian regarded his reign as a new one and created public opinion,reconstructed historical narration. Fu Jian changed his family name and changed Dynasty's Virtue from Water to Wood. Based on Fu Jian's reconstruction,the narrative of Fomer Qin's history became a modal to Che Pin's Qin Shu,Cui Hong's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the sixteen countries,Book of Jin.
引文
(1)參見唐長孺《晉代北境各族“變亂”的性質及五胡政權在中國的統治》,《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頁122—184。李磊《4—6世紀東亞族羣的立國與中華空間的延展》,《全球史評論》第十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頁154—170。
    (2)羅新《從依傍漢室到自立門户——劉氏漢趙歷史的兩個階段》,《原學》第五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年,頁148—159。
    (3)羅新《十六國北朝的五德曆運問題》,《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3期。
    (4)相關學術綜述參見,三崎良章《五胡十六國の基礎的研究》序論《日本における〈五胡十六國研究〉研究と本書の目的》,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頁3—18。劉國石、高然《20世紀十六國思想文化、社會史、民族關係史、史籍整理及考古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7年第4期;劉國石、高然《二十世紀十六國政治史、人物、經濟史、軍事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7年第8期。
    (5)《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頁2928。
    (6)陳勇《從五主到五族:“五胡”稱謂探源》,《歷史研究》2014年第4期。
    (7)有關苻堅之死與兩秦政權交替的關係,參見李磊《淝水戰後關隴地區的族際政治與後秦之政權建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年第7期。
    (8)浦起龍《史通通釋》卷一二《古今正史第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頁334。
    (9)《隋書》卷三三《經籍二》,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頁963。
    (10)姚和都事迹見《晉書》卷一一八《姚興載記》,頁3003;卷一一九《姚泓載記》,頁3015,3016,3120。
    (11)《史通通釋》卷一二《古今正史第二》,頁334。
    (12)邱敏《〈十六國春秋〉史料來源述考》,《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1期。
    (13)《史通通釋》卷一二《古今正史第二》,頁334。
    (14)《宋書》卷五四《沈曇慶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頁1539。
    (15)陳勇《從五主到五族:“五胡”稱謂探源》,《歷史研究》2014年第4期。
    (16)《晉書》卷一一二《苻生載記》,頁2874。
    (17)《晉書》卷一一二《苻健載記》,頁2871。
    (18)《太平御覽》卷一二一《偏霸部五》,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頁585下欄。
    (19)《太平御覽》卷一二一《偏霸部六》,頁590下欄。
    (20)《晉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上》,頁2904。
    (21)《史通通釋》卷一二《古今正史第二》,頁333。
    (22)《晉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上》校勘記引《晉書斠注》,頁2904。
    (23)《晉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上》,頁2897—2898;卷一二二《吕光載記》,頁3056。
    (24)《史通通釋》卷一二《古今正史第二》,頁333。
    (25)《隋書》卷三三《經籍二》,頁963。
    (26)聶溦萌《十六國霸史與十六國時期的官修史運作》,《西北民族論叢》第十三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頁41—64。
    (27)羅新《從依傍漢室到自立門户——劉氏漢趙歷史的兩個階段》,《原學》第五輯,頁148—159。羅新《十六國北朝的五德曆運問題》,《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8)《晉書》卷一〇三《劉曜載記》,頁2685。
    (29)《晉書》卷一〇五《石勒載記下》,頁2746。
    (30)《太平御覽》卷一二一《偏霸部五》,頁585下欄。
    (31)《晉書》卷一一二《苻洪載記》,頁2867。
    (32)《魏書》卷九五《苻洪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頁2073。
    (33)《晉書》卷一〇三《劉曜載記》,頁2685。
    (34)《晉書》卷一〇三《劉曜載記》,頁2686。
    (35)《晉書》卷一〇三《劉曜載記》,頁2687。
    (36)《晉書》卷一〇三《劉曜載記》,頁2691。
    (37)《晉書》卷一〇三《劉曜載記》,頁2691—2692。
    (38)《晉書》卷一〇三《劉曜載記》,頁2694。
    (39)《晉書》卷一一六《姚弋仲載記》,頁2959。
    (40)《晉書》卷一〇三《劉曜載記》,頁2698。
    (41)《太平御覽》卷一二一《偏霸部五》,頁585下欄。
    (42)《晉書》卷一一二《苻洪載記》,頁2867。
    (43)《晉書》卷一〇五《石勒載記下》,頁2747。
    (44)《太平御覽》卷一二一《偏霸部五》,頁585下欄。
    (45)《晉書》卷一一二《苻洪載記》,頁2867。
    (46)《晉書》卷一〇五《石勒載記下》,頁2755。
    (47)《太平御覽》卷一二一《偏霸部五》,頁585下欄。
    (48)《太平御覽》卷一二一《偏霸部五》,頁585下欄。
    (49)《太平御覽》卷一二一《偏霸部五》,頁585下欄。
    (50)《晉書》卷一一二《苻洪載記》,頁2867—2868。
    (51)《晉書》卷一一二《苻健載記》,頁2868。
    (52)《太平御覽》卷一二一《偏霸部五》,頁585下欄。
    (53)《晉書》卷一一二《苻洪載記》,頁2868。蔣福亞認爲“石遵罷免苻洪秦雍都督、雍州刺史的官職,不許他到關中赴任”,故而苻洪於枋頭舉兵。《前秦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29。陳勇認爲:“苻洪雍州刺史一職,此時未遭罷免。”《〈資治通鑑〉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頁28。
    (54)《晉書》卷一〇七《石季龍載記下》,頁2791。
    (55)《資治通鑑》卷九八晉穆帝永和六年,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頁3102。
    (56)《晉書》卷一一二《苻洪載記》,頁2868。
    (57)《資治通鑑》卷九八晉穆帝永和五年,頁3098。
    (58)《資治通鑑》卷九八晉穆帝永和五年,頁3098。
    (59)陳勇:“蒲洪將‘天子’與‘列國’對舉,後者指‘分境而治”,前者指一統之局。”《〈資治通鑑〉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頁28。
    (60)《資治通鑑》卷九八晉穆帝永和五年,頁3098。
    (61)《晉書》卷一一二《苻生載記》,頁2874。
    (62)《晉書》卷一一二《苻洪苻健苻生載記附王墮傳》,頁2880。
    (63)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太平御覽》卷一二一《偏霸部五》,頁586上欄。《晉書》作“讖文有‘艸付應王’,又其孫堅背有‘艸付’字,遂改姓苻氏。”見《晉書》卷一一二《苻洪載記》,頁2868。
    (64)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太平御覽》卷一二二《偏霸部六》,頁588上欄。
    (65)《晉書》卷一一二《苻生載記》,頁2873;卷一一三《苻堅載記上》,頁2885。
    (66)《晉書》卷一一二《苻生載記》,頁2872。
    (67)《太平御覽》卷一二一《偏霸部五》,頁586下欄。
    (68)《太平御覽》卷三八二《人事部二三》,頁1763上欄。
    (69)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太平御覽》卷一二二《偏霸部六》,頁588上欄。
    (70)《晉書》卷一一二《苻生載記》,頁2879。
    (71)蔣福亞《前秦史》,頁60。
    (72)《太平御覽》卷一二一《偏霸部五》,頁587上欄。
    (73)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太平御覽》卷一二二《偏霸部六》,頁588上欄。
    (74)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頁245—249。
    (75)《晉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上》,頁2884。
    (76)《晉書》卷一一二《苻健載記》,頁2869,2871。
    (77)《晉書》卷一一二《苻健載記》,頁2869,2871。
    (78)《晉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上》,頁2884。
    (79)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太平御覽》卷一二一《偏霸部五》,頁587上欄。
    (80)《三國志》卷二《文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頁76。
    (81)《晉書》卷三《世祖武帝紀》,頁51—52。
    (82)《晉書》卷六《中宗元帝紀》,頁145。
    (83)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頁40。
    (84)干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文選》卷四九《史論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頁687。參見李磊《東晉初年的國史敍事與正統性建構》,《史林》2018年第5期。
    (85)《晉書》卷一一六《姚萇載記》,頁2967。
    (86)《太平御覽》卷一二一《偏霸部五》,頁587上欄。
    (87)《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頁2910。
    (88)《資治通鑑》卷九八晉穆帝永和六年,頁3102。
    (89)《晉書》卷一一二《苻生載記》,頁2878。陳勇:“蒲洪改姓苻氏,在永和六年(350),《晉書》此前皆稱‘苻洪’,蓋以敍述之便。《通鑑》作蒲洪,則更爲準確。”《〈資治通鑑〉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頁3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