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花生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view and Prospect on Historical Studies of Peanut in China
  • 作者:陈明 ; 王思明
  • 英文作者:CHEN Ming;WANG Siming;
  • 关键词: ; 花生史 ; 作物史 ; 交叉学科 ; 研究转向
  • 英文关键词:object;;peanut history;;crops history;;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 turn
  • 中文刊名:KXWP
  • 英文刊名:Science & Culture Review
  • 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8-04-10
  • 出版单位:科学文化评论
  • 年:2018
  • 期:v.15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丝绸之路与中外农业交流研究”(项目编号:16AZS005)
  • 语种:中文;
  • 页:KXWP201802009
  • 页数:12
  • CN:02
  • ISSN:11-5184/G
  • 分类号:91-102
摘要
中国花生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花生产地有中国原产论、美洲引进论两类,普遍认为历史上花生主要分两次由美洲传入中国,其中近代引种品种影响较大。史学界迄今对花生起源地的争议已基本形成共识,对花生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已取得有分量的学术成果,但仍存诸多不足。当前应转变研究思路,萃取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从多维度层域推进花生史研究,构建一部立体全景的中国花生史。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eanut study begin in the early 20 th century.There are two views of peanut production: Chinese origin and American introduction.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Chinese peanut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by the Americans, of which modern species have great influence.The historical circles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about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origin of peanuts. The research on the introduction, promotion and influence of peanut in China has gained some academic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 At present, the study ideas should be chang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extraction of relevant disciplines, from the multidimensional layer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peanut history and build a comprehensive Chinese peanut history.
引文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外二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3]叶静渊.“香芋”与“落花生”名实考[J].古今农业,1989,(1):49—51.
    [4]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J].世界农业,1979,(4):34—41.
    [5]孙中瑞,赵志强.落花生名称杂考[J].花生科技,1984,(2):43.
    [6]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0,(2):91—149.
    [7]安志敏.略论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问题[J].考古,1972,(6):35—44.
    [8]秦光杰,刘玲,彭适凡.江西修水山背地区考古调查与试掘[J].考古,1962,(7):353—367.
    [9]彭书琳,周石保.广西宾阳发现十万年前的花生化石[J].农业考古,1981,(1):17—20.
    [10]赵仲如.广西花生化石之谜[J].农业考古,1982,(1):50—52.
    [11]徐守成.落花生并非“外来”[J].历史研究,1958,(12):36.
    [12]张秉伦.落花生史话[J].世界农业.1980,(8):52—54.
    [13](晋)嵇含.南方草木状[M].扬州:广陵书社,2003.
    [14]张勋燎.关于我国落花生的起源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2):37—51.
    [15]孙中瑞,于善新,毛兴文.我国花生栽培历史初探——兼论花生栽培种的地理起源[J].中国农业科学,1979,(4):89—94.
    [16]梁祖霞.漫话花生和它的起源[J].种子世界,1992,(11):33.
    [17]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历史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
    [18]游修龄.说不清的花生问题[J].中国农史,1997,(4):100—103.
    [19]实业部国际贸易局.花生[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0]罗尔纲.落花生传入中国[J].历史研究,1956,(2):78.
    [21]李长年.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七种·油料作物[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0.
    [22]胡先.关于落花生的考证[N].光明日报,1962-03-03:2.
    [23]万国鼎.花生史话[J].中国农报,1962,(6):17.
    [24]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学史初稿(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5]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26]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7]赵国兰.大花生(长生果)入华之历史[J].国际公报,1924,2(33):34—36.
    [28]毛兴文.山东花生栽培历史及大花生传入考[J].农业考古,1990,(2):317—318.
    [29]王传堂.美国大花生传入山东的考证[J].中国农史,2015,(2):24—30.
    [30]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1]周宏伟.清代两广农业地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2]何炳棣.明初已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M].葛剑雄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
    [33]杨海莹.域外引种作物本土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34]刘英.中国古代作物油料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35]刘玉静.明清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6]王宝卿,王思明.花生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J].中国农史,2005,(1):35—44.
    [37]陈为忠.近代华北花生的运销体系(1908—1937)[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35—45.
    [38]郭声波,张明.历史上中国花生种植的区域特点与商业流通[J].中国农史,2011,(1):15—22.
    [39]王保宁.花生与番薯:民国年间山东低山丘陵区的耕作制度[J].中国农史,2012,(3):54—68.
    [40]丁德超.试论清末民国时期河南花生的产销状况[J].农业考古,2013,(1):225—231.
    [41]韩茂莉.历史时期油料作物的传播与嬗替[J].中国农史,2016,(2):3—14.
    [42]张志超.内聚与开放:花生对英租时期威海乡村社会的影响[J].江西财政大学学报,2009,(1):91—96.
    [43]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4]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史,2004,(2):17—28.
    (1)农史前贤主要作物史研究成果有:颜纶泽编.四十五大作物[M].万国鼎校订.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梁家勉.中国农植物史证[C].载倪根金主编.梁家勉农史文集.北京:农业出版社,2002.323-386;游修龄.中国稻作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彭世奖.中国作物栽培简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2012;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80,(3):187-204;曹树基.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4):62-66等。
    (1)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作物史学术成果有:王思明.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张箭.新大陆农作物的传播和意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李昕升,王思明.南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4):81-92;蒋慕东,王思明.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中国农史,2005,(2):17-27;蒋慕东,王思明.烟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中国农史,2006,(2):30-41等。总之,作物史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在此兹不一一指陈。
    (2)近年出版的作物史专著有班凯乐(Carol Benedict).Golden-Silk Smoke:A History of Tobacco in China,1550-2010[M].(美)加州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何红中,惠富平.中国古代粟作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李昕升.中国南瓜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1)笔者在查阅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所藏方志以及检索爱如生(方志库)、中国基本古籍库过程中,发现花生至少有61种别名。
    (2)1855年,英国植物历史学家第康道尔(Alphonse Pyramus de Candolle)根据文献研究方法与实地考察考证认为花生原产南美洲,驳斥了花生原产亚洲南部、非洲、古埃及的说法。见(英)第康道尔.农艺植物考源[M].俞德浚,蔡希陶编译,胡先校订.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245-249;1926年,苏联农业植物学家瓦维洛夫(Vavilov)提出“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把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分为8个,花生属于栽培植物的南美起源中心(巴西-巴拉圭起源中心)。见(苏联)瓦维洛夫.主要栽培作物的世界起源中心[M].董玉琛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73;张箭认为花生起源于南美占优势,“具体的起源地地区一说是巴西,一说是南美安第斯山脉的中海拔地区(midelevation)。现在阿根廷的胡胡伊省还生产有野花生。其具体的年代据近年的考古发现,在4000年前的秘鲁就有了花生的人工栽培(种)。公元前200-公元700年,花生的种植利用已有了一些发展。所以,花生在南美洲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利用史。地理大发现以前花生就已大量种植于南美的巴拉圭、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地区”。见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15-11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