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价值管理——基于文献法的无形资产研究述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苑泽明 ; 王红
  • 中文刊名:KJDD
  •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Accounting
  • 机构: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现代无形资产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4-01-10
  • 出版单位:当代会计
  • 年:2014
  • 期:No.01
  • 语种:中文;
  • 页:KJDD201401003
  • 页数:4
  • CN:01
  • ISSN:36-1330/F
  • 分类号:10-13
摘要
<正>《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指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知识产权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推进自主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目标。国家及各级政府对自主创新、
        
引文
[1]裘宗舜,肖虹.关于无形资产的特征、基本概念及其分类[J].财会月刊,1998(03).
    [2]汤湘希.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回眸与展望[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6).
    [3]苑泽明.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价值再确认与会计处理[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报,2000(12).
    [4]邓平.关于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探讨[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1).
    [5]王继仓,郝华荣.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3(06).
    [6]黄宏辉,黎玉琴.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的现状分析及其改进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5(08).
    [7]谢新安.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会计的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8]史志贵.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制度创新[J].生产力研究,2006(05).
    [9]赵文娟.对改进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会计的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10]苑泽明,李元祯.总量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研究[J].会计研究,2013(11).
    [11]王娟娟.梅良勇.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现状分析——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02).
    [12]汪海粟,黄溪.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指数构建:2009~2012年创业板上市公司解析[J].改革,2013(08).
    [13]吉贵全,论我国无形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9(08).
    [14]肖侠.现代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发展趋势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1(06).
    [15]梁宏.对地方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07).
    [16]杨彦柱,谭文.关于无形资产运营评价体系改进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2(10).
    [17]韩春苗,李秀凤,苑泽明.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_针对无形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06).
    [18]高汝熹,陆飞,姚静芳.技术资产的特性及评估影响因素分析[J].科研管理,1995(04).
    [19]魏纪林,万君康,柴秀云,王虎.无形资产评估的一般方法与特殊方法[J].中国软科学,1997(01).
    [20]万君康,凌丹.技术类无形资产评估的原理与方法[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04).
    [21]陈玉清,宋志华.组合预测在无形资产评估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J].预测,1998(04).
    [22]陈耀明,钟登华.无形资产的动态评估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05).
    [23]庞东,杜婷.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无形资产定价方法探析[J].财经研究,2004(07).
    [24]范莉莉,马军.基于无形资产组合系统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J].管理科学,2009(02).
    [25]岳杰.超额收益法基础上的无形资产评估模型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7).
    [26]苑泽明,宫成芳,张悦,邓伟丽.无形资产指数_理论模型构建[J].理论研究,2012(04).
    [27]于玉林等.基于上市公司竞争力:无形资产指数研究[J].会计之友,2013(11).
    1 根据天津财经大学苑泽明教授在第十届全国无形资产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上的报告整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