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的持水性能及其海拔响应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Water holding capacity and altitudinal response of forest soil in Leigongshan Nature Reserve
  • 作者:姜霞 ; 吴鹏 ; 郭金鹏 ; 崔迎春 ; 谢涛
  • 英文作者:Jiang Xia;
  • 关键词:持水性能 ; 土壤物理性质 ; 海拔 ; 雷公山
  • 中文刊名:JSNY
  • 英文刊名: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 机构: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3-08 17:01
  • 出版单位:江苏农业科学
  • 年:2019
  • 期:v.47
  • 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编号:黔科合J字[2014]2110号);; 贵州省林业厅项目(编号:2007-02);; 贵州省科技厅项目[编号:黔科合院士站(2014)4006]
  • 语种:中文;
  • 页:JSNY201904062
  • 页数:5
  • CN:04
  • ISSN:32-1214/S
  • 分类号:281-285
摘要
以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海拔和土层森林土壤持水性能的测定分析,研究土壤持水性能的垂直地带性。结果表明,(1)在0~80 cm土层,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的容重为0.489 0~1.242 0 g/cm~3,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表层容重的变化幅度大于深层土壤;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容重呈波状下降趋势。(2)在0~80 cm土层,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的总孔隙度为52%~75%,毛管孔隙度为44%~65%,非毛管孔隙度为3.9%~13.1%,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整体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非毛管孔隙度在不同土层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波状上升的趋势。(3)在0~80 cm土层,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的最大持水量为42%~154%,土壤毛管持水量为39%~126%,土壤最小持水量为35%~114%,土壤贮水能力为74.7~265.3 t/hm~2;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整体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的贮水能力在不同土层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海拔升高,土壤的贮水能力、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最小持水量呈波状上升趋势。
        
引文
[1]李俊清. 森林生态学[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Rodeghiero M,Cescatti A. Main determinants of forest soil respiration along an elevation/temperature gradient in the Italian Alps[J]. Global Change Biology,2005,11(7):1024-1041.
    [3]邱莉萍,张兴昌. 子午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965-972.
    [4]王忠诚,邓秀秀,崔卓卿,等. 洞庭湖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持水性能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6,36(5):79-84.
    [5]张雷燕,刘常富,王彦辉,等. 宁夏六盘山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的蓄水和渗透能力比较[J]. 水土保持学报,2007,21(1):95-98.
    [6]李民义,张建军,王春香,等. 晋西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3,27(3):125-130,137.
    [7]张晓霞,杨宗儒,查同刚,等. 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22年后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J]. 生态学报,2017,37(2):416-424.
    [8]王飞,杨永红,齐瑞,等. 白龙江上游不同海拔梯度灌丛土壤渗透性能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37(6):96-100,124.
    [9]黄琳琦,向业凤,魏孝荣,等. 六盘山林区土壤物理性质分布特征[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33(1):60-65.
    [10]Biederbeck V O,Campbell C A,Ukrainetz H,et al. Soil microbi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fter ten years of fertilization with urea and anhydrous ammonia[J].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1996,76(1):7-14.
    [11]周政贤,姚茂森.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12]杨春玉,李芳念,余德会,等.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初步研究[J]. 中国林副特产,2017(3):79-84.
    [13]丁访军,潘忠松,吴鹏,等. 贵州东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素积累及其分配特征[J]. 生态学报,2015,35(6):1761-1768.
    [14]王燕,王兵,赵广东,等. 江西大岗山3种林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8,22(1):151-153,173.
    [15]邢菊香,郭建英,赵杏花,等.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后土壤物理性质恢复特征的研究——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41-46.
    [16]骆土寿,李意德,陈德祥,等. 广东白盆珠水库水源林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研究[J]. 生态科学,2007,26(2):159-164.
    [17]游月娥. 采伐方式对马尾松林下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防护林科技,2005(6):9-11.
    [18]吴庆贵,邹利娟,吴福忠,等. 涪江流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J]. 水土保持学报,2012,26(6):254-258.
    [19]田月亮,张金池,李海东,等.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海拔效应——以浙江省凤阳山为例[J]. 水土保持通报,2013,33(1):53-57,6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