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明居士佛教研究的意义与前景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Significance and Prospects of the Researches on Lay Buddhism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 作者:李瑄
  • 英文作者:Li Xuan;
  • 关键词:晚明居士佛教 ; 佛教学术史 ; 晚明佛教文献 ; 释圣严
  • 英文关键词:lay Buddhist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academic history of Buddhism;;literatures of Late Ming Dynasty Buddhism;;Shi Shengyan
  • 中文刊名:ZSK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 年:2019
  • 期:No.229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初遗民僧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14BZW069)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SKY201901009
  • 页数:9
  • CN:01
  • ISSN:11-1131/C
  • 分类号:80-88
摘要
晚明是中国居士佛教最繁荣的时期,晚明居士佛教研究在明代宗教史、思想史、社会史、文学史等多个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自居士开始成为独立研究对象,其突破性成果更多产生于思想史和社会史领域。思想史上,居士是晚明佛儒交涉大背景中的聚焦对象,无论是阳明心学的兴盛还是晚明佛教的复兴都不能离开这个背景。社会史上,居士的佛教活动对社会权力调节的作用和对佛教事业的助力已引起重视。文学史上,晚明文坛的重要人物多具备佛学修养,这在其文学观念中有鲜明体现。以往的研究存在三个明显弱点:一是对"居士"身份的认定较为含糊。二是文献使用陈陈相因。三是偏重社会地位较高的官员阶层,而实际上官员只是明代士人中的极少数。晚明居士佛教研究虽然已积累不少成果,但仍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Chinese Lay Buddhism entered its most prosperous phas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and the researches on it are significant for the religious history,intellectual history,social history and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Since lay Buddhists became independent research targets,breakthrough researches were made largely in the areas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social history.In the aspect of intellectual history,lay Buddhists had been the focus of the big background of the interchange between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and no matter the thriving of 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of mind or the revival of Buddhism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could not be discussed without this background.In the area of social history,the lay Buddhists' activities' coordinative function for social powers and assisting function for Buddhism had been brought into attention.In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history, most of the important figures in the literary circl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had Buddhism knowledge,and this had been well demonstrated in their literary ideas.However,previous studies of lay Buddhists have three obvious disadvantages:first,the definition of the identity of lay Buddhists was not clear;second,the same literatures were used repeatedly;third,the lay Buddhists with highranking official titles are studied more,but most lay Buddhists were without official titles.As a result,although the studies on lay Buddhist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re many,there is still a large space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them.
引文
(1)彭绍升《居士传》所列从后汉到清康熙间居士共321人的传记,共计56卷。第37~53卷为明代居士传记,其中4人属于万历之前,103人属于万历之后。参见释圣严:《明末的居士佛教》,《法鼓全集》第1辑第1册,(台)法鼓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2)永等:《大云集》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179,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17页。
    (1)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4页。
    (2)[日]小川贯弌:《居士佛教的近世发展》,《龙谷大学论集》1950年第339辑,第46~75页。
    (3)[日]小川贯弌:《中国居士佛教及其伦理》,《日本佛教学会年报》1962年第27辑,第213~232页。
    (4)[日]牧田谛亮:《彭际清在居士佛教中的地位》,《佛教文化研究》1952年第2辑,第33~44页。
    (5)[日]吉川幸次郎:《作为居士的钱牧斋---钱牧斋与佛教》,《福井博士颂寿记念东洋思想论集》,1960年。
    (6)参见释圣严:《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关世谦译,(台)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85、124~125页。原文参见《法鼓全集》第9辑第1册,(台)法鼓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7)《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第87页。
    (8)艾静文认为,在试图建立理论、实践与社群联系的诸多学术尝试中,这本指南无疑将关系到未来研究对于晚明佛教传统的接受。对任何一位有兴趣了解16世纪佛教史的学者来说它无疑是必读书。释圣严的著作为学者提供了基本的知识:主要人物,以及可资利用以快速掌握晚明佛教史基本主题、但又不会失去对整个佛教史的宏观视野的材料。原文参见艾静文:《明末佛教研究的人性化》,《中华佛学学报》2013年第26期,第179页。
    (9)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白文固:《明中后期的居士佛教初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20~25页。
    (1)任宜敏:《中国佛教史·明代》,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何孝荣等:《明朝宗教》,南京出版社2013年版。
    (3)[日]荒木见悟:《明代思想研究:明代儒教与佛教的交流》,创文社1972年版。
    (4)[日]荒木见悟:《明末宗教思想研究:管东溟的生涯及其思想》,创文社1979年版。
    (5)[日]荒木见悟:《佛教与阳明学》,第三文明社1979年版。
    (6)[日]荒木见悟:《阳明学的展开与佛教》,研文出版社1984年版。
    (7)[日]荒木见悟:《我的学问观》,张文朝译,《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页。
    (8)陈永革:《论晚明居士佛学的思想特质及其效应》,《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第41~52页。
    (9)陈永革:《近世中国佛教思想史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10)陈永革:《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赵伟:《心海禅舟:宋明心学与禅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吴孟谦:《融贯与批判:管东溟的思想及其时代》,(台)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版。
    (1)王红蕾:《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艾静文:《流动风景中的精神探路者:万历时代的佛教网络(1573-1620)》,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陈玉女:《明代佛门内外僧俗交涉的场域》,(台)稻香出版社2010年版。
    (4)[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英文原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
    (5)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17,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51页。
    (1)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2)即由对整个晚明思潮的仔细勘察可知,“性灵”并非袁宏道文艺思想的主要标识,更非由其独创,也非由其致力阐释而得以流行于世的概念。参见《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第133页。
    (3)参见周群:《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4)易闻晓:《公安派的文化阐释》,齐鲁书社2003年版。
    (5)龚鹏程:《晚明思潮》,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谢正光:《钱谦益奉佛之前后因缘及其意义》,《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13~30页。
    (8)李瑄:《袁宏道诗文辑佚及佛教文献的利用》,《浙江学刊》2017年第2期,第148~153页。
    (9)李瑄:《吴梅村佚作与明清文学研究中佛教文献的利用》,《文献》2017年第6期,第161~168页。
    (10)李瑄:《手提无孔锤,击破珊瑚网---禅学思维与袁宏道的诗学策略》,《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86~97页。
    (11)李瑄:《禅宗“机锋”与钟惺诗的标新》,《中山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第44~54页。
    (12)《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第84~85页。
    (1)僧肇:《注维摩诘经》卷2,《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8册,(台)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版,第340页。
    (2)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卷13,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22页。
    (3)《魏书》卷84,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9页。
    (4)《北史》卷64,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69页。
    (5)慧远:《维摩义记》卷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8册,第439页。
    (6)《居士传发凡》,《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88册,东京株式会社国书刊行会1975~1989年版,第180页。
    (7)《居士传跋》,《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88册,第291页。
    (1)《病中口授五弟快草告佛疏》,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3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10页。
    (2)《内人吴氏血书普门品偈》,《隐秀轩集》卷39,第591页。
    (3)《告亡儿肆夏文》,《隐秀轩集》卷34,第552页。
    (4)《丧友诗三十首其十三》,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卷1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25页。
    (5)其文集里留下不少募疏碑记文,显示了他对佛教公益的积极行动。关于钟惺募疏文,可参见吴惠珍:《菩萨精神的实践---试从钟惺募疏文观察募疏文类的蓬勃现象》,《光武国文学报》2004年1期,第123~141页。
    (6)例如牛首山祖师像重装后不久,就有新安居士找画家临写而另置一组于黄山。参见《募画祖像疏》,《隐秀轩集》卷29,第500页。
    (7)参见李瑄:《钟惺的佛教生活及其佚诗三首》,《中国诗歌研究》2017年第1期,第111~120页。
    (8)蓝吉富:《嘉兴大藏经的特色及其史料价值》,《佛教的思想与文化:印顺导师八秩晋六寿庆论文集》,(台)法光出版社1991年版。
    (9)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台)文殊出版社1988年版。
    (10)《禅门逸书初编》,(台)明文书局1981年版。
    (11)《禅门逸书续编》,(台)汉声出版社1987年版。
    (12)杜洁祥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台)明文书局、丹青图书公司1980~1985年版。
    (1)《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台)文史出版社1978年版。
    (2)《明代传记丛刊》,(台)明文书局1991年版。
    (3)《国家图书馆藏地方志珍本丛刊》,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4)《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5)简凯廷近年来致力于考察明清佛教文献,其博士论文使用的王肯堂《成唯识论标义》,即为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刊本。参见简凯廷:《晚明五台僧空印镇澄及其思想研究》,台湾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又如吴孟谦《震旦弘法,扶事为急:曾大奇〈通翼〉初探》一文考察的《通翼》,仅见于日本内阁文库。参见《法鼓佛学学报》2017年第20期,第87~128页。
    (6)《居士传发凡》,《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88册,第180页。
    (7)《明末的居士佛教》,《法鼓全集》第1辑第1册,第263页。
    (8)徐渭:《答钱刑部公书》,《徐文长逸稿》卷21,《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0页。
    (9)陶望龄:《徐文长传》,《徐渭集》附录,第1341页。
    (10)《楞严经疏解蒙钞》卷10,《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13册,第86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