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选择与理解:20世纪初的俄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election and understanding: Rassia in early 20th century and Marxist philosophy
  • 作者:郑忆石
  • 英文作者:ZHENG Yi-shi;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俄国社会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 ; 恩格斯 ; 变革理论 ; 唯物主义大众化
  • 英文关键词:Russian society;;Marxist philosophy;;Marx;;Engels;;theory of change;;popularization of Materialism
  • 中文刊名:XBJ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6-10-15
  • 出版单位: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6
  • 期:v.18;No.65
  • 基金: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课题
  • 语种:中文;
  • 页:XBJZ201604012
  • 页数:9
  • CN:04
  • ISSN:61-1391/C
  • 分类号:88-96
摘要
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俄国社会的关系,从俄罗斯社会对变革理论的渴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俄罗斯社会的适应,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证明,俄国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沙皇专制难逃历史劫难、各种改革难挽衰败颓势、西欧与俄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俄国难以奏效、平民知识分子对革命必然性的认知等社会现实"刺激"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在俄国落地生根,与它富于革命的理论适应俄罗斯社会"水土"、它的唯物论与俄国传统文化的唯物主义相契、它的辩证法和主体能动性与俄国知识分子和民众改变现实之望的相合、它的资本主义批判与部分抱有俄国"特殊论"的知识分子心理的相符、它的世界历史视野与急于追赶现代化步伐的俄国知识分子理想的相适等等因素息息相关;两者间的"契合",还与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积极努力分不开。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Marxist philosophy and Russian societ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agerness of Russian society to innovation theory,the adap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to Russian society,and the effors made by Marx and Eng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ussia selected Marxist philosophy in late 19 th century and early 20 th century under the stimulus of social realities such as Tsar autocracy hard to excape from historical disaster,various innovation incapable to stop regression,western Europe and Russian socialist theory and practice ineffective in Russia,civilian intellectuals' cognition of inevitable revolution,and so on. Marxist philosophy can strike roots in Russia because of many factors.For example,its theory of revolution can adapt to Russian social environment,its materialism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materialism in Russian traditional culture,its dialectics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 meets Russian intellectuals' expectation of changing reality, its critique of capitalism conforms to some intellectuals' opinions about Russia particularism,its vision of world history caters for Russian intellectuals' desire of pursuing modernization. Moreover,Marx and Engles made great efforts for that.
引文
[1]孙成木,刘祖熙,李建.俄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李宏图,沐涛,王春来,等.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安启念.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滞后——俄罗斯文化与列宁主义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世界历史的透视[M].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5]米罗洛夫.俄国社会史[M].张广翔,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6]金雁.苏俄现代化与改革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7]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M].孙静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8]马克思.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C]//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7-591.
    [10]马克思.给维·伊·查苏里奇的复信——二稿:1881年2~3月[C]//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2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70-474.
    [11]马克思.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1847年10月底[C]//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22-356.
    [12]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3]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C]//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158.
    [14]拉吉舍夫.论人、人的死与不死[C]//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十九世纪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87-122.
    [15]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C]//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8.
    [16]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C]//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0-582.
    [1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C]//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594.
    [1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C]//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7.
    [19]马克思.资本论[C]//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121.
    [20]恩格斯.反杜林论[C]//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98.
    [21]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62.
    [22]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M].刘若水,译.北京:三联书店,1974.
    [23]马克思,恩格斯,托尔斯泰,等.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政治活动家通信集[C].马逸若,许贤绪,陈光汉,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4]郑镇.马克思的哲学在苏俄的历史命运——莫斯科大学副校长米罗洛夫访谈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4):65-68.
    [25]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C]//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119.
    [26]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C]//何亮亮.俄国新总统普京传——从克格勃到叶利钦的接班人.香港:明镜出版社,2000:219-242.
    [2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1)大约在公元1世纪,斯拉夫人逐渐分为东、西两支。公元6、7世纪左右,又形成了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又称“安特人”,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的祖先。
    (2)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铁制农具、凿井灌田、修建水利工程等;手工业生产中,采矿、冶铁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煮盐、纺织、漆器、陶器业也已出现,甚至出现了人造玻璃;商业开始兴盛,广泛使用货币,手工业产品和土特产通过商业相互交换;城市发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3)秦统一中国前,诸子百家争鸣,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科学的天文立法、勾股定律的出现。到秦汉时期,则有了哲学如王充的唯物论、文学如乐府诗和汉赋、史学如司马迁的《史记》,以及科学技术如天文学家张衡、数学家张苍、耿寿昌、医学家张仲景、华佗,以及发明了造纸术等等文化景观。
    (1)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通过与拜占庭皇室缔结联姻,加入希腊正教派的基督教并宣布它是罗斯的国教。
    (2)约在862~863年,基里尔和美多德依据希腊字母创造的新斯拉夫字母。
    (3)基辅罗斯的统治者为巩固新兴封建制度,制定的体现封建主阶级意志的法律,包括《雅罗斯拉夫法典》《雅罗斯拉维奇法典》和《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法规》。
    (4)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和雅罗斯拉夫都非常重视教育。后者在基辅索菲亚教堂附近开设了古代罗斯第一座图书馆。
    (5)基辅佩切尔斯基修道院修道士涅斯托尔在补充、修订和汇集前人的历史记载基础上完成,于1073年编成《往年纪事》。
    (6)1485年,莫斯科大公正式称谓“全罗斯”大公。
    (7)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史称“沙皇”。
    (8)从16世纪到18世纪,西欧出现了一系列科学发明,它们引起知识、思维方式、社会的巨变,最终导致工业文明的兴盛,使西欧各国迈进了现代工业文明的门槛。
    (9)1700年前后彼得大帝开始的改革,是俄罗斯学习西方的第一次尝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则是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标志。此后,俄国资本主义才得以迅速发展。
    (10)李宏图等指出:“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工业产量在19世纪最后40年间平均增长了6倍”,“19世纪下半叶,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靠输出谷物换取外国工业品的农业国。1899年农业人口仍然占全国人口的5/6,20世纪初,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仅占41%。工业生产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平均落后于西欧北美。90年代初俄国棉纺织业中劳动生产率比英国低1/2至2/3。钢、铁、煤等的人均占有量也都无法与西欧、北美诸国相提并论”。参见李宏图,沐涛,王春来,等:《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65-366页。
    (11)公元10世纪时,弗拉基米尔大公宣布拜占庭的基督教为国教,基辅罗斯从拜占庭接受的基督教即拜占庭文化。
    (12)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认为,当一种古老的外来文化在某个地区是如此强大,以致于土生土长的年轻文化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时,从这种年轻心灵深处喷涌出来的一切,都要铸入该古老的躯壳中,年轻的感情僵化在衰老的作品中,以致不能发展自己的创造力,而只能以一种日渐加剧的怨恨去憎恶那遥远文化的力量。这就是“历史的假晶现象”。
    (13)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阿瑟·兰波,在展望自己的未来生活时,将其称为“生活在别处”,即将理想生活置于世俗生活之外的某处。1973年,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以该句作为其书名。
    (14)19世纪俄罗斯让世界瞩目的是其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包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列宾的绘画、托尔斯泰的文学,以及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极具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艺批评理论。这些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文学作品,其特点如同米兰·昆德拉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时所言:“情感被抬到了价值和真理的地位。”理性精神的缺乏,不仅在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充分,而且在其哲学中,也具有浓烈的“泛道德主义”气息。
    (1)源于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古老思想,经由斯拉夫主义到19世纪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索洛维约夫等人得以传承。
    (2)对此,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论人的奴役与自由》等著作中,皆有论及。
    (3)一方面,因其制度性腐朽,俄罗斯的经济自生能力极其脆弱;另一方面,为了维护沙皇专制、扩展战争和庞大的军费开支,沙皇政府从18世纪叶卡捷琳娜二世起,就大举向欧洲国家借债。而西方国家也认识到政治上专制、经济上落后的沙俄,正是资本增值的沃土,为了实现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在极力维护沙皇专制的同时,从各方面给予它经济支持,对它大举放债。
    (4)19世纪50年代以前,俄国人主要是学习、宣传西欧的社会主义思想,如法国空想的批判社会主义。
    (5)1848年欧洲革命,在暴露出西欧资本主义弊端的同时,促使俄国社会主义者如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在重新认识俄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时提出:俄国农村公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想温床,俄国的未来人是庄稼汉而非工人,俄国的未来社会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俄国的未来发展道路是从古老的农村村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张。秉承“村社社会主义”的理论,自1867年起,俄国民粹派开始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历程,史称“行动的民粹派”。从19世纪70年代起,俄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形成了到人民(主要是农民)中去宣传和发动革命的强烈愿望,从1873年冬天起,“到民间去”成了知识分子喊得最响亮的口号并迅速付诸行动。由此,俄国民粹派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
    (1)对此,拉吉舍夫在《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论人、人的死与不死》等著作中皆有论述。
    (2)英国工业革命、法国政治革命、德国哲学革命,以及遍及整个欧洲的自然科学革命。
    (3)正是因为近代以来直观的唯物主义,在高扬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性、人权、人道主义中,将理论关注之目聚焦于“现实的人”时,才为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提供了阵地。对此,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在理论领域体现了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而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则在实践领域体现了这种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并认为“并不需要多么敏锐的洞察力就可以看出,唯物主义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天资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7、334页)
    (1)王东认为:“擅长哲学唯物主义,而缺失辩证法,不仅比较普遍地表现在一般普通俄国人群中,而且集中表现在近代三代先进理论家、哲学家代表身上:19世纪中期的车尔尼雪夫斯基---19世纪后期的普列汉诺夫---20世纪前期的布哈林。列宁对这3位杰出思想家的评论,基调大体是一致的,都是高度评价其哲学唯物主义,而同时指出其辩证法不足的历史局限。”(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2)诸多学者也对此有过论证,并似已成为学界共识。
    (3)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和“跨越论”与“村社社会主义”有相通之处,但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在其历史视野上,是基于“世界历史”;在其历史方法上,是基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而这却是“村社社会主义”所不具备的。
    (4)包括律师、医生、作家、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地方自治局人员和科技人员、非国家组织的工作人员及其他脑力工作者,他们政治思想派别、生活经历都有不同。
    (1)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交往的普遍扩大(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出版马克思的著作。例如,早在1884年,俄国就已经出版了《哲学的贫困》,1873年翻译出版了《资本论》,关于这一出版著作的广告还刊登在政府的报纸上。
    (2)马克思的学说甚至在沙皇家里向各界代表讲授。当时的财经大臣维特,在对米哈伊尔·亚历克山大维奇公爵讲授经济学时,就讲到马克思。
    (3)更极端的是当局甚至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某种反对革命民粹派的抗毒剂。因为在当时,革命民粹派被当局看作是现存制度的主要危险。
    (4)弗兰克在1900年谈到,我们信仰拉萨尔和马克思,实际上就是信仰卢梭和德·梅斯特尔、霍尔巴赫和黑格尔、伯克和边沁的精神财富和思想体系,我们是在汲取18世纪和19世纪初哲学的残羹剩饭。(参见米罗洛夫《俄国社会史》上卷,张广翔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