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府改革乏效现象探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Theory of Ineffective Government Reform
  • 作者:王勇
  • 英文作者:Wang Yong;
  • 关键词:政府改革 ; 改革乏效 ; 改革权责配置 ; 改革利益共享
  • 中文刊名:ZGL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Ningbo Municipal Committee
  • 机构:温州大学法政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5-10
  • 出版单位: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 年:2018
  • 期:v.40;No.223
  • 语种:中文;
  • 页:ZGLB201803012
  • 页数:11
  • CN:03
  • ISSN:33-1228/D
  • 分类号:78-88
摘要
历次政府改革有效性的话题不时引发讨论,某些环节或某种程度的改革乏效现象挥之不去。即便2013年以来的新一轮政府改革,显现空前力度,各种改革项目仍频现"空转",改革乏效现象尤其引人关注。公允分析,改革乏效最应归责于地方官员执行不力乃至选择执行,但改革创制环节亦须检点和反思。治理政府改革乏效现象,应在制度层面对改革权责利体制和改革运行机制作出进一步调整或完善。
        
引文
[1]周志忍,徐艳晴.基于变革管理视角对三十年来机构改革的审视[J].中国社会科学,2014,(7).
    [2]余晖.公共政策研究报告集Ⅰ[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4]袁飞等.财政集权过程中的转移支付和财政供养人口规模膨胀[J].经济研究,2008,(5).
    [5]王艺明等.“自上而下”的机构改革与我国地方政府规模的决定[J].财贸经济,2014,(1).
    [6]李克强总理等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N].光明日报,2013-03-18(02).
    [7]石亚军,高红.政府在转变职能中向市场和社会转移的究竟应该是什么[J].中国行政管理,2015,(4).
    [8]堂伟.拆除部门利益藩篱须扎紧制度之笼[EB/OL].新华每日电讯,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5-04/27/c_134186607.htm,2015-04-27.
    [9]周雪光,练宏.政府内部上下级部门间谈判的一个分析模型--以环境政策实施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11,(5).
    [10]温铁军等.中央风险与地方竞争[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4).
    [11]贾立政.改革落地难,到底难在哪[J].人民论坛,2016,(32).
    [12]国务院审改办.2013年以来国务院已公布的取消和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N].人民日报,2017-2-10.
    [13]蓝志勇等.从“不破不立”到“以立促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创新思考[J].理论与改革,2017,(1).
    [14]王锁明,王明生.改革举措落实难的症结与出路[J].人民论坛,2016,(32).
    [15]吴明华,顾建光.公共政策执行梗阻及其纠正[J].理论探讨,2013,(5).
    [16]李连江.差序政府信任[J].二十一世纪(香港),2012,(3).
    [17]何艳玲.中国转型秩序及其制度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6,(6).
    [18]管玥.政治信任的层级差异及其解释:一项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2,(2).
    [19]林子文.化解“叫好不叫座”尴尬[N].经济日报,2016-08-31(05).
    [20]金太军.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1]毛寿龙.化解部门立法问题的制度结构[J].理论视野,2012,(5).
    [22]制度与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作为制度运作和制度变迁方式的变通[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7,(21).
    [23]贺东航,孔繁斌.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11,(5).
    [24]程恩富,詹志华.当前我国利益集团问题分析[J].社会科学文摘,2015,(10).
    [25]姜胜洪.遏制党内利益集团形成的对策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11).
    [26]聚集改革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更加富有成效抓好改革工作[N].人民日报,2016-06-28(01).
    [27]孙立平.新一轮改革的基本线索[J].商周刊,2014,(18).
    [28]李永刚.多重比大小:地方官员的隐蔽治理逻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2).
    [29]郑永年,翁翠芬.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动力来自地方?[J].文化纵横,2012,(2).
    [30]芦垚.地方政府创新陷入尴尬[J].瞭望东方周刊,2010,(40).
    [31]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6).
    [32]王雨磊.数字下乡: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治理[J].社会学研究,2016,(6).
    [33]何艳玲,李丹.机构改革的限度及原因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4,(3).
    [34]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谁是真正的既得利益者--公众眼中的既得利益问题调查[J].人民论坛,2013,(31).
    [35]张维迎.不能夸大既得利益者对改革的阻碍作用[J].领导科学,2013,(36).
    [36][美]菲利普·J.库珀等.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M].王巧玲,李文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7][美]戴维·奥斯本,[美]彼得·普拉斯特里克.再造政府[M].谭功荣,刘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8][美]史蒂文·科恩,[美]威廉·埃米克.新有效公共管理者:在变革的政府中追求成功[M].王巧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9]金太军.行政体制改革的中国特色[J].行政管理改革,2012,(10).
    [40]吴曦等.广东改革排头兵开始“反思”与“突围”[N].南方都市报,2014-10-21(LA03).
    [41]丁轶.反科层制治理:国家治理的中国经验[J].学术界,2016,(11).
    [42]张千帆.权利平等与地方差异:中央与地方法治化的另一种视角[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
    [4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5]竺乾威.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机构改革[J].学术界,2016,(11).
    [46]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7]王浦劬.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与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8]吴忠民.社会矛盾倒逼改革发展的机制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5,(5).
    [49]王浦劬.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国别经验及其启示--基于六个国家经验的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6,(5).
    [50]贾庆国.谈中国政治进步--讲清楚、说明白[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4).
    [51]肖玮,南淄博.刘鹤点题:确保改革不空转[N].北京商报,2016-3-22(01).
    [52]国务院兵分八路全面督查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EB/OL].中国新闻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4/07-07/6356579.shtml,2014-07-07.
    [53]张旭等.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第三方评估理论基础与未来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16,(1).
    [54]蓝志勇.全景式综合理性与公共政策制定[J].中国行政管理,2017,(2).
    [55]冯华.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N].人民日报,2015-01-23(17).
    [56]李培林.努力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基于2006~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5,(1).
    [57]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突出重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N].人民日报,2016-12-06(01).
    [58]张贤明,邵薪运.改革发展成果共享与政府责任[J].政治学研究,2010,(6).
    [59]罗英.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共享权之定位[J].求索,2014,(6).
    [60]孙立平.谈下一步改革的思路与可能遭遇的问题[N].吉林党校报,2014-9-1,(01).
    [61][美]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M].王逸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2]宋雄伟.政策执行网络:一种研究政策执行的理论探索[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
    (1)为讨论便利,系指四种极端的类型,现实中的政府改革有效性状况可能属于四者间的过渡类型。
    (2)“并置”不简单等同于“分置”,还体现相互合作的意涵与要求。
    (3)此即“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