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审判中心视角下审判委员会的职能重构——以审判委员会实体裁判权改革为核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construc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Judicial Committe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ial Center
  • 作者:李雪平
  • 英文作者:Li Xueping;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关键词:审判委员会 ; 实体裁判权 ; 以审判为中心 ; 庭审实质化 ; 法官员额制 ; 司法责任制
  • 英文关键词:Judicial Committee;;Substantive Jurisdiction;;Trial Centered;;Substantive Trial;;Judge Post System;;Judicial Accountability
  • 中文刊名:HBGA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
  • 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09 11:40
  • 出版单位: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2;No.192
  • 基金: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刑事庭审实质化研究”(15A FX015)
  • 语种:中文;
  • 页:HBGA201903004
  • 页数:10
  • CN:03
  • ISSN:42-1743/D
  • 分类号:32-41
摘要
作为中国特色司法制度之一,审判委员会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因其弊端而对其全盘否定。目前对审判委员会的改革存在逻辑混乱、法律冲突等问题,尤其审判委员会的实体裁判权面临改革空间不足的问题。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之下,审判委员会应实现功能重新定位与调整,将其在个案中的实体裁判权改革为法律咨询功能,同时激活其宏观职能,即实现审判委员会微观的法律咨询功能和宏观的总结审判经验、审判管理工作职能的协同发展。
        As one of the judicial syste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existence of judicial committee has certain rationality, so it can not be totally denied because of its defect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reform of the trial committee, such as the confusion of logic, the conflict of laws, and so on. In particular, the substantive adjudication power of the trial committee is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space for reform. Under the reform of trial-centered litigation system, the trial committee should reposition and adjust its function, reform its substantive jurisdiction in individual cases into legal advisory function, and activate its macro-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at is to realize the micro-legal advisory function of the trial committee and the macro-summary of trial experience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rial management function.
引文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3-24.
    [2]龙宗智.庭审实质化的路径与方法[J].法学研究,2015(5):140.
    [3]龙宗智.论建立以一审庭审为中心的事实认定机制[J].中国法学,2010(2):144-145.
    [4]顾培东.再论人民法院审判权运行机制的建构[J].中国法学,2014(5):290-291.
    [5][13]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求[M].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35.
    [6]闫德民.论权力运行的原则、程序及其控制[J].学习论坛,2009(2):43.
    [7]左卫民,周长军.法院内部权力结构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84.
    [8][美]戈尔丁.法律哲学[M].齐海滨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240.
    [9]王少仿,涂丽云.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下司法鉴定启动权之配置[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8(6):55.
    [10][22]贺卫方.关于审判委员会的几点评论[J].北大法律评论,1998(2):367-368,373.
    [11]张卫彬.审判委员会改革的模式设计、基本路径及对策[J].现代法学,2015(9):31.
    [12][26]夏孟宣,胡苗玲.司法改革背景下审判委员会职能合理定位的路径选择——以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的改革为视角[J].法律适用,2015(11):81-82,78-79.
    [13]左卫民.审判委员会运行状况的实证研究[J].法学研究,2016(3):162.
    [14]朱德宏.一个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刑事裁判制度运行的调查报告[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6):126.
    [15]李雪平.废除审判委员会刑事裁判权的必要性[J].天津法学,2018(1):64-66.
    [16]吴英姿.法官角色与司法行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182.
    [17]陈杭平.刑事陪审中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区分[J].中国法学,2017(1):58.
    [18]林子杉等.集纳民间智慧推进司法民主——福建龙海市法院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情况调查[N].人民法院报,2016-02-25(005).
    [19]李志增.司法公正的障碍还是保障——中国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研究[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6):83.
    [20]蒋惠岭.审理制:审判委员会改革破冰之举[N].法制日报,2016-04-13(011).
    [21]孙海波.疑难案件裁判的中国特点:经验与实证[J].东方法学,2017(4):55.
    [23]黄松有.渐进与过渡: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冷思考[J].现代法学,2000(4):22.
    [24]肖仕卫,李欣.中国特色的审判委员会?——对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的前提性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8):104-105.
    [25]邵建东.德国司法制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42.
    [27]鲁为,张璇,廖钰.论审判权统一行使在基层法院的实现路径——以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的微观运行为视角[J].法律适用,2014(1):5.
    [28]洪浩,操旭辉.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功能的实证分析[J].法学评论,2011(5):127.
    (1)实践中,审判委员会绝大多数情况下同意合议庭或独任庭的意见,维持合议庭或独任庭意见的比例均在85%以上,甚至100%同意合议庭或者独任庭的意见。相关观点参见左卫民:《审判委员会运行状况的实证研究》,载《法学研究》2016年第3期;郑若丽:《解构与重塑: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以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运行状况为视角》,载《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年第10月期;李志增:《司法公正的障碍还是保障--中国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研究》,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1)“新间接审理主义”是指法庭审理程序完美,如证人出庭、鉴定人出庭,但审判程序完美只是表象,法庭形成裁判结论不是依据当庭审理中证人证言、被告人辩解和陈述等证据所形成的的内心确信,而是通过查阅和研读案卷等形式所形成的主观印象作出裁判,庭审对案件实体结果的形成并无实质影响。参见陈瑞华:《新间接审理主义--“庭审中心主义改革”的主要障碍》,载《中外法学》2016年第4期。
    (1)2018年《人民法院组织法》修改时将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范围变为法律适用问题。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审判委员会讨决决定案件的范围依然是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