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李商隐《无题》诗中女性角色的情感隐痛及其比兴意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曹渊
  • 关键词:无题诗 ; 李商隐 ; 女性 ; 比兴 ; ; 婚嫁
  • 中文刊名:WHJT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1-31
  • 出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31
  • 语种:中文;
  • 页:WHJT201801023
  • 页数:6
  • CN:01
  • ISSN:42-1660/C
  • 分类号:141-146
摘要
李商隐的《无题》诗并不全然以爱情为题材,但其中大部分诗篇确实体现出了共同的主题倾向。深入分析这些诗中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是解决围绕《无题》诗诸多问题的关键。诗中的女性心中怀着深深的哀痛与悲愤,她们不光是为爱情而憔悴,更根本的是在为自身婚嫁的无力自主与命运的无奈而伤痛。婚嫁制度及其带来的问题先于她们而存在,成了她们先天性的情感隐痛。她们渴望良媒,寄希望于良媒,也"所痛无良媒"。婚嫁的隐痛和良媒的缺失,塑造了这些女性心理情感的主要特征。而女性的婚嫁问题,与文人出身、进身问题很相似。由于缺乏"良媒"这个中介,渴望爱情与婚姻的女性与渴望入仕、入政的文人常怀有类似的隐痛,正是基于此,两者的比兴关系方能得以建立,所谓"借美人以喻君子"的说法亦才能得以成立。
        
引文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1:611.
    [2]刘学锴.李商隐传论:增订本[M].安徽:黄山书社,2013:540-541.
    [3]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13.
    (1)这十四首诗具体指“《无题》(八岁偷照镜)、《无题》(照梁初有情)、《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晼晚、何处哀筝)、《无题》(相见时难)、《无题》(紫府仙人)、(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帏深下)、《无题》(近知名阿侯)《无题》(白道萦回)。”详见刘学锴《李商隐传论》(增订本),黄山书社2003年版,第八章第539页。
    (2)徐德泓解此诗云:“首二句言人,三四句言貌,所当金屋贮之者也。金可作屋,更可作楼,甚言人好色之心无有穷尽,是又以谩语为讽者。”按徐说依情理言诗,显得客观而切实,可谓深得作者心意者,可参看。见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第四册,第1604页。
    (3)朱彝尊云:“古人游仙诗多有寓意,寓意故不曰‘游仙’而曰‘无题’,然其意不可晓。”屈氏云:“在昔仙人相见,方欲一饮,云浆忽已成冰,然犹相近也。乃今雪月之夜,更隔十二层之瑶台,远而更远矣。”吴乔云:“极其叹羡,未有怨意。疑是与《阿侯》、《玉山》、《昨夜星辰》(按指《无题》(昨夜星辰))同时作。见《李商隐诗歌集解》第四册,第1612-1613页。
    (4)这个主题之所以令作者难以释怀,是因为女性的婚嫁问题,与文人出身、进身问题很相似,由于缺乏“良媒”这个中介,渴望爱情与婚姻的女性与渴望入仕、入政的文人常怀有类似的隐痛,从这个方面看,两者是有比兴的关系的。这在下文会有详述。
    (5)《无题二首》本与一首写蝶的诗合在一起,题为《蝶三首》,冯浩将之分开,定此二首的题目为“无题二首”。见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99页,及《李商隐诗歌集解》第2001页。
    (6)《无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7)在古代诗词中,动荡的秋千意象常用来隐喻女子的欢乐与春情,如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一:“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苏轼《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等;而静止的秋千则隐喻女子的悲伤与哀怨等心情,如薛能《寒食日题》:“夜半无灯还有睡,秋千悬在月明中”等。
    (8)《无题》: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9)曹植《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见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三册第1086页。上引“斑骓只系”二句,从幽居的女子角度看,“斑骓只系垂杨岸”一句说明斑骓是系不到她那里去的,因此暗示了她的冷落的处境,她的与世隔绝与被人遗忘。
    (10)这个蓬山与其说是一个阻隔的象征,是一个物象,倒不如说是一个包裹她们、压抑她们、禁锢她们的实际存在的状态。
    (11)按“肶”,或当作“眦”。“肶”、“眦”盖因形近而讹。眦:指眼角,眼眶,泛指眼睛,常与泪相连用,如韩愈《答张彻》:“尘祛又一掺,泪眦还双荧”。文中“真珠”喻眼泪,与“眦”相吻合,而“真珠眦”三字又与下句“珊瑚腮”在意思上相连,在形式上亦相配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