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燕世系研究的学术史启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nspiration from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Yan Genealogy Studies
  • 作者:陈光鑫
  • 英文作者:Chen Guang-xin;Institute of History, 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关键词:燕国史 ; 世系 ; 召伯父辛 ; 基本问题 ; 新材料
  • 英文关键词:Yan's history;;genealogy;;Zhao Bo Fu Xin;;the basic problems;;new materials
  • 中文刊名:LSZ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 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 出版日期:2019-07-25
  • 出版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8;No.242
  • 语种:中文;
  • 页:LSZB201907013
  • 页数:6
  • CN:07
  • ISSN:41-1302/G4
  • 分类号:62-67
摘要
燕早期世系是一个"千古之谜",虽然郑玄等经学大师提出过种种解释,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陈梦家、唐兰等学者通过金文研究才切实推进了相关认识。这一问题的学术史给燕国史研究带来诸多启示,持续关注和思考基本问题,系统而科学地整理基本材料,重视学术史的梳理,把握新材料的价值,燕国史研究在"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定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The problem of Yan's early genealogy seems a "mystery of the ages". Although Zheng Xuan and other masters of Confucian classics have put forward various explanations, it was not until the 1950 s that scholars such as Chen Mengjia, Tang Lan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relevant understanding of it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bronze inscriptions.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is issue has brought great enlightenment to the study of the Yan history, which will be better developed by lasting attention to its basic problems,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arrangement of the basic materials, emphasis on combing academic history, and grasping the value of new material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strategy of the "integ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引文
[1] 陈平原.“北京学”的腾挪空间及发展策略[J].北京社会科学,2016(6).
    [2] 阮元.十三经注疏:第二册[M].台北:艺文印书馆,2011.
    [3] 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修订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
    [5]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 [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 裘锡圭.释“建”[M].古文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9.
    [7]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 [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 蔡运章.召公奭世系初探[J].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
    [9] 李学勤.克罍克盉的几个问题[C]//第二届节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3.又见《走出疑古时代》[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10] 何幼琦.召伯其人及其家世 [J].江汉考古,1991(4).
    [11]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
    [12] 韩巍.西周金文世族研究 [D].北京:北京大学,2007.
    [13] 陈寿.大保簋的复出和大保诸器[J].考古与文物,1980(4).
    [14] 张亚初.太保罍、 盉铭文的再探讨[J].考古,1993(1).
    [15] 陈平.燕史纪事编年会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6] 顾炎武.考蓟[Z]//京东考古录.
    [17]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八.史林十[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8] 傅斯年.大东小东说:兼论鲁燕齐初封在成周东南后乃东迁[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1).
    [19] 晏琬(李学勤).北京、 辽宁出土铜器与周初的燕[J].考古,1975(5).
    [20] 北京附近发现西周奴隶殉葬墓[J].考古,1974(5).
    [21] 文物出版社.中国古青铜器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① 北燕,相对于“南燕”而言,南燕指在今河南省境内存在的另一个燕国。
    ② 甲骨文中的“燕”字,可能指一个以“燕”为名的国或族,但其地望尚不清楚,与西周以后的燕是否有联系也不确知,所以,为谨慎起见,暂不把此“燕”并入燕国史中。
    (1)日本学者贝冢茂树、 白川静提出召伯父辛是召公奭之父,现有材料可以基本否定这种可能,所以本文不做讨论。
    (2)许多古文字专家都在燕文字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代表性的论文有赵平安的《论燕国文字的所谓“都”当为“[■]”(县)字》(《语言研究》,2006年第4期,后收入《金文释读与文明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冯胜君的《战国燕王戈研究》(《华学》第三辑,第239—246页,紫禁城出版社 1998年版)、 冯胜君的《燕国陶文综述》(《北京文博》,1998年第2期)、 冯胜君的《战国燕青铜礼器铭文汇释》(《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195页)、冯胜君硕士论文《战国燕系古文字资料综述》以及董珊的《释燕系文字中的“无”字》(《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212页)。
    (3)1872年潘祖荫编印的《攀古楼彝器款识》和1917年罗振玉编印的《梦郼草堂彝器款识》都有零星记载。吴式芬于1895年编印的《捃古录金文》中收录了道咸年间于山东寿张梁山出土的“梁山七器”,其中多为与“太保”有关的燕国铜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