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威廉·福克纳与中国新时期小说的文化寻根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William Faulkner and the Seeking of the Cultural Roots of Chinese Novels in the New Period
  • 作者:李萌羽 ; 温奉桥
  • 英文作者:Li Mengyu;Wen Fengqiao;College of Liberal Arts,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 新时期小说 ; 文化寻根 ; 莫言 ; 苏童
  • 英文关键词:William Faulkner;;novels in the new period;;seeking cultural roots;;Mo Yan;;Su Tong
  • 中文刊名:SDS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5
  • 出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64;No.282
  • 基金:作者分别主持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威廉·福克纳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影响研究”(13BWW007);;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新时期小说隐喻叙事研究”(15BZW0035)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DSS201901004
  • 页数:13
  • CN:01
  • ISSN:37-1066/C
  • 分类号:40-52
摘要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文化寻根产生了重要影响。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作为一个开放的、意蕴丰富的文学世界,以别具一格的现代派文体实验形式所书写的美国南方故事展现了现代社会人类精神荒原的图景,表达了人类追寻"心灵真理"、重构人类精神价值的艺术理想。受其影响,中国新时期诸多作家也像福克纳一样,从各自的文学地理世界出发,表现了对历史、传统、现实、生命的普遍性思考和对理想人性的诉求,在借鉴的基础上又用想象拓展了文学地理空间。福克纳对美国南方文化的双重审视视角与中国新时期作家对乡土中国的辩证省思具有同构性。新时期作家在汲取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乡土中国的书写,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学现代派,这与福克纳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William Faulkner, an American writer, has exerted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eeking of the cultural root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new period, and his "Yoknapatawpha"genealogical novels, as an open and meaningful literary world, and with the American southern stories in the experimental form of a unique modernist style, have revealed a landscape of human spiritual desert in the modern society, and expressed the human pursuit of " spiritual truth" and reconstructed the artistic ideal of the value of human spirit. Under his influence, lots of Chinese writers in the new period, just like Faulkner, starting from their respective literary and geographical worlds, have expressed their universal thoughts on history, tradition, reality and life, and their appeals for ideal humanity, and expanded the literary geographical space with imagination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s. There exists homoorganicity between Faulkner's double perspectives on American southern culture and Chinese writers' dialectical reflections on Chinese local culture in the new period. In the new period, Chinese writers, taking studying from the Western modernist literature and artistic techniques as the basis, have carried on the writing of Chinese local literature, thus forming a modernist school of local litera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fluence of Faulkner.
引文
②叶舒宪:《文化寻根的学术意义和思想意义》,《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第6期。
    ③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1)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2)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3)李文俊选编:《福克纳评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274页。
    (4)莫言:《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法制资讯》2012年第12期。
    (5)莫言:《用耳朵阅读》,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23页。
    (6)莫言:《用耳朵阅读》,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25页。
    (7)莫言:《用耳朵阅读》,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26页。
    (8)莫言:《两座灼热的高炉——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福克纳》,《世界文学》1986年第3期。
    (9)莫言:《十年一觉高粱梦》,《中篇小说选刊》1986年第3期。
    (10)莫言:《说说福克纳老头》,《会唱歌的墙》,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192页。
    (11)莫言:《莫言文集·白狗秋千架》,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204、219页。
    (12)莫言:《用耳朵阅读》,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27页。
    (13)莫言:《用耳朵阅读》,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33页。
    (14)莫言:《用耳朵阅读》,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27页。
    (15)莫言:《用耳朵阅读》,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33页。
    (16)莫言:《用耳朵阅读》,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33页。
    (17)苏童、姜广平:《写作实际上是虚与实的较量——苏童访谈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18)汪政、何平编:《苏童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8页。
    (19)汪政、何平编:《苏童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8页。
    (20)苏童:《关于创作,或无关创作》,《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3期。
    (21)苏童:《关于创作,或无关创作》,《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3期。
    (22)王德威:《南方的堕落与诱惑》,《读书》1998年第4期。
    (23)王德威:《南方的堕落与诱惑》,《读书》1998年第4期。
    (24)孔范今、施战军主编,陈晨编选:《苏童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25)苏童、叶迟:《香椿树与枫杨树》,《小说选刊》2018年第5期。
    (26)苏童、叶迟:《香椿树与枫杨树》,《小说选刊》2018年第5期。
    (27)张英:《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47页。
    (28)贾平凹:《商州初录》,《钟山》1983年第5期。
    (29)[美]福克纳:《圣殿》,陶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4页。
    (30)莫言:《红高粱家族》,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3页。
    (31)莫言:《红高粱家族》,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361页。
    (32)韩少功:《爸爸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64页。
    (33)洪子诚:《丙崽生长记——韩少功〈爸爸爸〉的阅读和修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2期。
    (34)韩少功、张均:《用语言挑战语言——韩少功访谈录》,《小说评论》2004年第6期。
    (35)洪子诚:《丙崽生长记——韩少功〈爸爸爸〉的阅读和修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2期。
    (36)[英]玛莎·琼:《论韩少功的探索型小说》,田中阳译,《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3期 。
    (37)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5-211页。
    (38)[美]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第10页。
    (39)[美]克林斯·布鲁克斯:《威廉·福克纳浅析》,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88-89页。
    (40)[美]克林斯·布鲁克斯:《威廉·福克纳浅析》,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88-89页。
    (41)[美]克林斯·布鲁克斯:《威廉·福克纳浅析》,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88-89页。
    (42)阎连科:《仰仗土地的文化》,《小说选刊》1996年第11期。
    (43)阎连科 、邱华栋:《写作是一种偷盗生命的过程——阎连科访谈录》,《 环境与生活》2008年第12期。
    (44)韩少功:《文学寻根与文化苏醒》,《文汇报》2013年8月15日。
    (45)韩少功:《文学寻根与文化苏醒》,《文汇报》2013年8月15日。
    (46)韩少功:《文学寻根与文化苏醒》,《文汇报》2013年8月15日。
    (47)韩少功:《文学寻根与文化苏醒》,《文汇报》2013 年8月15日。
    (48)韩少功:《寻根群体的条件》,《上海文学》2009年第5期。
    (49)苏沙丽:《论乡土现代派——以莫言、刘震云、阎连科为考察中心》,《文艺评论》2015年第1期。
    (50)莫非等编:《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缩写本》,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380页。
    (51)马原:《小说密码:一位作家的文学课》,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第325-326页。
    (52)格非:《小说叙事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