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时期财政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之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e Reform in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 作者:敖涛 ; 付志宇
  • 英文作者:Ao Tao;Fu Zhiyu;
  • 关键词:民国时期 ; 财政改革 ; 理论 ; 实践
  • 英文关键词:Republic of China;;Fiscal Reform;;Theory and Practice
  • 中文刊名:CZKX
  • 英文刊名:Fiscal Science
  • 机构:江西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3-25
  • 出版单位:财政科学
  • 年:2019
  • 期:No.39
  • 语种:中文;
  • 页:CZKX201903020
  • 页数:10
  • CN:03
  • ISSN:10-1368/F
  • 分类号:153-162
摘要
民国财政学理论以及财政改革虽然是以现代化为指向的,但却最终演变成两个不同结果。民国政府在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财政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变革创新的改革措施,由此为财政学理论提供了现实土壤。民国财政理论在借鉴西方财政学并进行理论演化的过程中,丰富了财政学内容,也汲取了西方财政学优秀的如民主、法制等现代化内涵,反过来又对财政实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针对财政改革所设计的现代化制度、机制在具体的实践运行中发生了严重变异,财政改革徒有其表,最终导致民国政府财政陷入困境直至崩溃,与民国财政理论的关系从交织走向分流。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e reform during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had always been directed by modernization,it finally evolved into two different results.The government takes a series reform practice during the modernization age,provided foundation for finance theory.While learning and referring to western finance theory,the finance theory during Republic of China learned such good ones as democracy,legalization,enriched its finance theory,and these affect government finance practices.But the system designed for practices has changed a lot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eriod,the practice only follows the surfaces.These led to the difficulty even the collapse of government public finance,the practice integrated with the theory first but finally divided.
引文
[1]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2]李权时.国地财政划分问题[M].上海:世界书局,1929.
    [3]姚庆三.财政学原论[M].上海:大学书店,1934.
    [4]贾士毅.民国续财政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5]尹文敬.财政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6]何廉,李锐.财政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7]李权时.财政学原理[M].上海:中华书局,1935.
    [8]闵天培.中国战时财政论[M].南京:正中书局,1937.
    [9]贾德怀.民国财政简史[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1.
    [10]刘善述.自治财政论[M].南京:正中书局,1947.
    [11]曹国卿.财政学[M].上海:独立出版社,1947.
    [12]Young,A.N. 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M].陈泽宪,陈霞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3]杨荫溥.民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14]任达.黄金十年与新政革命[M].李仲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5]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关于国民政府1927-1937年,有一个“黄金十年”的说法。据估算,1930-1936年,中国工业成长率达到了7.7%以上,社会经济状况也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较于其他工业化国家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后的经济大萧条,中国工农业产值达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建立以来的最高水平,因而被称为“黄金十年”。(参见路瑞锁.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J].资本市场,2012,(12):126-127.)
    (1)[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2。
    (2)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3。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1:1。
    (2)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58。
    (1)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是一种精神的或认知的结构。人们就是通过这种结构来与社会打交道的。它塑造、组织实践,生产着历史,同样也制约着现代和未来。惯习本身是历史的产物,一种惯习的获得是长期占据社会中某一位置的结果。并非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惯习,然而,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占据相同位置的人会具有相似的惯习。从这个意义上看,惯习也是一种集体现象。惯习即由现实社会产生,又产生出社会世界。人们各种合乎理性的行为都是通过惯习产生的,通过惯习,人的行为可以成一种“不自觉”状态,因而惯习是“外在性的内在化”,是“所有选择所依据的不被选择的原则”。(参见[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68.)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1)吴达诠.统制经济问题[J].银行周报,1933,17(37)。
    (2)[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5。
    (1)邓子基.财政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3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