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二语习得研究反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nsiderations on Several Issu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作者:王远新
  • 英文作者:WANG Yuan-xin;Department of Minority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 关键词:二语习得 ; 母语 ; 目的语 ; 偏误分析 ; 研究范式
  • 英文关键词:SLA;;native language;;target language;;error analysis;;research paradigm
  • 中文刊名:SXS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 出版日期:2018-05-15
  • 出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47;No.222
  • 语种:中文;
  • 页:SXSS201803007
  • 页数:9
  • CN:03
  • ISSN:61-1012/C
  • 分类号:54-62
摘要
总结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成就及局限性,结合我国实际讨论二语习得研究的不足,认为二语习得研究应具备大格局眼光、问题导向、跨学科视野及方法论意识,其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下:梳理二语习得研究有价值的理论、方法、研究模型及相关研究成果和实验结论,整合相关学科特别是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社会语言学、交际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建立自己的研究范式及相应的研究模型。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in the research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It points out the limits in the research field and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a broader research view scope,the problem-driving approach,cross-disciplinary methods,and method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main tasks for the research of SLA in China is to review the different theories,methods,research models,and findings in SLA and combine SLA with cognitive linguistics,comparative linguistics,sociolinguistics and communicative linguistics thereby constructing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research model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1]潘文国,谭慧敏.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戴曼纯.“自然习得顺序”质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3]杨连瑞,等.中介语语言学多维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4]辛柯,周淑莉.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临界期假说实证[J].外语教学,2006(4).
    [5]文秋芳,王立非.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2004(4).
    [6]NICK ELLIS,PETER ROBINSON.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M].鹿士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1)二语习得者的第一语言通常指本族语或母语,多语或非本族语背景的语言人掌握的“第一语言”不一定指本族语或母语。
    (2)据戴炜栋、周大军2005年统计,1984-2004年语言学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450篇。笔者通过“超星发现”系统检索“二语习得”(检索日期:2017-11-14),2005-2016年,北京大学核心期刊1 059篇(2010-2016年每年80篇以上,年均103.8篇),南京大学核心期刊732篇(2010-2016年每年50篇以上,年均68.6篇);学位论文4 724篇(学士论文7篇,硕士论文4 543篇,博士论文171篇)。
    (1)偏误分析的5个典型程序:搜集偏误语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类型,解释偏误影响因素,评估偏误分析在习得和教学中的作用。
    (1)迪·皮德娄(Rebert Di Pietro)《语言结构对比》(1971),转引自潘文国、谭慧敏《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1)英汉对比语言学家杨自检认为,跨语言对比研究需具备6方面的基础:“一是比较丰富的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的基础知识;二是英汉语言及其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三是英汉语言史及其语言学史;四是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包括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五是方法论基础(包括哲学、逻辑学、系统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方法等);六是对比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杨自检《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序。朱永生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XIV页。
    (2)通过“超星发现”系统检索“汉语声调+习得”(检索日期:2017-11-14),1984-2016年,期刊论文85篇(北京大学核心期刊11篇、南京大学核心期刊6篇),学位论文138篇(硕士论文132篇、博士论文6篇)。
    (3)赵元任认为,教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声调,困难在调域,不在调型。(《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赵金铭调查8种母语为有声调语言的留学生,证实了赵元任的结论。(《从一些声调语言说到汉语声调》,见朱德熙等《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余霭芹的研究表明,外国人学习汉语声调时,容易度依次为阴平、去声、阳平,上声最难掌握。(《调教法的商榷》,见《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沈晓楠考察美国学生调型和调域错误,进一步证实了赵元任的观点,但具体结论与余霭芹相反,即美国学生学习汉语阴平和去声的难度大于阳平和上声。(《关于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世界汉语教学》1989年第3期)王韫佳以美国学生为调查对象,认为调型和调域错误同在,但发音人阴平和去声掌握较好,错误主要在调型;阳平和上声掌握程度虽不及阴平和去声,但调型错误最先被克服。这又与余霭芹的结论大致相同。这些研究虽有实证基础,但结论有明显差异,无声调语言少数民族学习者汉语声调习得研究存在同样问题。(《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徐思益、高莉琴认为,受母语音高影响,维吾尔族常把汉语四个声调分别读为降升调和降调:单音节词一般读降调,双音节词第一音节读降升调,第二音节读降调。(《关于维吾尔语的重音、声调问题》,《语言与翻译》1992年第3期》)朱学佳认为,维吾尔族常将普通话阴平发成33调,阳平发成23调,上声发成31或22调,去声发成31调。双音节词第二音节有的读去声,有的读阴平。(《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汉语使用声调变异状况的声学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3期)
    (4)通过“超星发现”系统检索“把字句+习得”(检索日期:2017-11-14),1984-2016年,图书1部,期刊论文71篇(北京大学核心期刊13篇、南京大学核心期刊6篇),学位论文129篇(学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17篇、博士论文11篇);检索“被字句+习得”,图书3部,期刊论文201篇(北京大学核心期刊23篇、南京大学核心期刊13篇),学位论文394篇(学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373篇,博士论文20篇);检索“否定+习得”,图书6部,期刊论文229篇(北京大学核心期刊32篇、南京大学核心期刊21篇),学位论文425篇(硕士论文370篇、博士论文43篇);检索“了+习得”,期刊论文8篇(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核心期刊各1篇),学位论文14篇(硕士论文13篇、博士论文1篇);检索“存现句+习得”,期刊论文40篇(北京大学核心期刊8篇、南京大学核心期刊6篇),学位论文50篇(硕士论文47篇、博士论文3篇)。其他一些句式成果或很少,或暂付阙如。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