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吐鲁番札萨克旗的几个问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ome Issues about Turpan Jasagh Banner in Qing Dynasty
  • 作者:王希隆 ; 夏晔
  • 英文作者:Wang Xilong;Xia Yeyong;
  • 关键词:清朝 ; 回部 ; 吐鲁番 ; 额敏和卓 ; 札萨克旗 ; 改土归流
  • 英文关键词:Qing Dynasty;;Hui-Bu(None-Chinese Muslim);;Turpan;;Emin Khoja;;Jasagh Banner
  • 中文刊名:XYYJ
  • 英文刊名:The Western Regions Studies
  • 机构: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西域研究
  • 年:2019
  • 期:No.114
  • 语种:中文;
  • 页:XYYJ201902007
  • 页数:14
  • CN:02
  • ISSN:65-1121/C
  • 分类号:53-65+158
摘要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额敏和卓受封札萨克辅国公二十余年后,吐鲁番札萨克旗才正式设立于瓜州。该旗初设时计有15个佐领,并在之后基本维持了这一建制。由于吐鲁番札萨克旗为清朝统一新疆和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额敏和卓家族受到清朝的倚重,在获封爵位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均居于回部上层首位。其后,为防患于未然,清朝曾及时削弱了吐鲁番札萨克旗的实力。此外,札萨克旗制下的落后生产关系,也曾阻碍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新疆建省后,吐鲁番改土归流,札萨克旗不复存在。
        Under the particular historical background,Turpan Jasagh Banner formally established in Guazhou more than twenty years later than Emin Khoja( a Hui-Bu noble family) was sealed as Fu-Guo Duke of Jasagh. When initially established,Turpan Jasagh Banner had 15 companies and basically maintained this formation thenceforth. As Turpan Jasagh Banner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Qing Dynasty's reunification of Xinjiang and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stability,Emin Khoja family,was favored by the Qing governors,became the top one among Hui-Bu( Hui tribal) nobilities in terms of receiving titles from Qing royal administration and also the influence on societies. However,in order to prevent potential threat in the future,Qing governors had weakened the strength of the Turpan Jasagh Banner appropriately. In addition,the outdated production relationships under the Jasagh Banner system had also hindere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Turpan society. After Xinjiang Province established,Turpan was managed by native officers under the Qing governing system and Jasagh Banner no longer existed.
引文
(1)《钦定大清会典(嘉庆朝)》卷五三《理藩院·徕远清吏司》,文海出版社,1990年,第2484页。
    (2)如张羽新:《清代前期吐鲁番维吾尔族移居瓜州始末记》,《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第19~24页;王希隆:《清前期吐鲁番维吾尔人迁居瓜州的几个问题》,《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100~107页;黄建华:《试论额敏和卓对祖国统一的贡献》,《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第27~33页;周云:《额敏和卓述评》,《兰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第100~105页;王希隆:《关于额敏和卓的几个问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第29~32页;王希隆:《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中的札萨克旗制》,《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第33~38页;申素丽:《清代吐鲁番札萨克旗制研究》,《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1~5页;申素丽:《清代吐鲁番社会经济形态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第67~71页;王希隆,马青林:《额敏和卓后裔与清代新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2期,第87~101页;王希隆,黄祥深:《哈密改土归流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3期,第76~84页。
    (3)《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六,康熙三十六年十月乙酉,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册,第414页。
    (4)常钧:《敦煌随笔》卷上《回民五堡》,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23卷,第380页。
    (5)《清圣祖实录》卷二六四,康熙五十四年六月甲戌,中华书局,1985年,第597页。
    (6)《清圣祖实录》卷二八八,康熙五十九年八月甲子,第810页。
    (7)《回疆通志》载:“康熙五十九年额敏和卓为辟展阿奇木,因准噶尔侵陵残暴,倡率回众投诚内附”。和宁:《回疆通志》卷十二《回族·额敏和卓》,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380页。
    (8)关于额敏和卓两兄在鲁克沁迎降一事,详见额敏和卓本人对此事的回忆。《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五一,乾隆二十三年三月辛卯,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5册,第116页。
    (9)《清圣祖实录》卷二八八,康熙五十九年八月甲子,第810页。
    (10)阿济斯及其部属不忘故土,将乌什称为吐鲁番(图尔璊),阿济斯号称吐鲁番(图尔璊)阿奇木伯克。其子霍集斯事迹,详见王希隆,王力:《霍集斯述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53~58页。
    (11)和宁:《三州辑略》卷一《沿革门·吐鲁番》,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2页。
    (12)是时,西路“巴尔库尔、吐鲁番、科舍图、俄隆吉四处所有满洲、蒙古、绿旗官兵,共二万一千一百名”。《清圣祖实录》卷二九七,康熙六十一年五月癸巳,第881页。
    (13)《清世宗实录》卷十三,雍正元年十一月丁亥,第235页。
    (14)康熙五十六年清军进击准噶尔部之际,康熙帝曾谕议政大臣等:“若大兵前进,宜攻取吐鲁番,或招抚之,即与哈密相类,尽入国家版图。既入版图,不得不善为保护。若袭击之兵势觉单弱,或策妄阿喇布坦拥众而来,救援吐鲁番,或吐鲁番等更变,彼时不能看守,则得而复失,关系甚大”。这反映出他对攻取吐鲁番的审慎态度。后议政大臣等议定,“如吐鲁番易于攻取看守,即令其攻取。若有难于攻取看守之处,仍照前谕袭击而回”,将此问题交由负责西路大军的将军富宁安定夺。富宁安权衡利弊,最终疏请“袭击之兵停其进吐鲁番”。《清圣祖实录》卷二七一、卷二七二,康熙五十六年三月丁丑、康熙五十六年三月戊寅、康熙五十六年六月己亥,第665、673页。
    (15)《清世宗实录》卷一〇七,雍正九年六月甲午,第408页。
    (16)《清世宗实录》卷一〇七,雍正九年六月辛亥,第418页。
    (17)《清世宗实录》卷一二五,雍正十年十一月乙未,第643页。
    (18)《清世宗实录》卷一〇七,雍正九年六月辛亥,第419页。
    (19)东迁的吐鲁番民众来自鲁谷庆、泗尔堡、哈喇火洲、木尔兔、苏巴什、勒木津、小阿斯他纳、皮毡、述桂、塞木津、洋海、土峪沟、土鲁番、阿斯他纳、雅图沟、汉墩等16城(部落)。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安西下册·瓜州事宜》,张羽新主编:《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0册,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319~320页。
    (20)《清世宗实录》卷一二五,雍正十年十一月乙未,第644页。
    (21)《清圣祖实录》卷一八五,康熙三十六年十月己酉,第978页。
    (22)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卷十五《回部要略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49页。
    (23)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05页。
    (24)常钧:《敦煌随笔》卷上《回民五堡》,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第23卷,第381页。
    (25)《清圣祖实录》卷二八八,康熙五十九年八月甲子,第810页。
    (26)《清圣祖实录》卷二九三,康熙六十年六月乙卯,第847页。
    (27)包文汉等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一六《郡王品级多罗贝勒霍集斯列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28页。
    (28)《清世宗实录》卷五六,雍正五年四月戊子,第852页。
    (29)包文汉等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一〇《吐鲁番回部总传》,第698页。
    (30)包文汉等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一〇《吐鲁番回部总传》,第698页。
    (31)《清高宗实录》卷五九,乾隆二年十二月癸丑,中华书局,1985年,第962页。
    (32)《清高宗实录》卷四六四,乾隆十九年五月壬午,第1018页。
    (33)包文汉等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一〇《吐鲁番回部总传》,第698页。
    (34)包文汉等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一〇《吐鲁番回部总传》,第698页。
    (35)王希隆:《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中的札萨克旗制》,《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第33~38页。
    (36)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录勋清吏司上·设官》,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37)据《重修肃州新志》载,雍正十一年八月吐鲁番民众实到瓜州2387户、8113口。另有额敏和卓一户九口,从伊犁逃出一户三口,共计2389户、8125口。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安西下册·瓜州事宜》,《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0册》,第319页。
    (38)《清世宗实录》卷一三四,雍正十一年八月戊辰,第729页。
    (39)张羽新:《清代前期吐鲁番维吾尔族移居瓜州始末记》,《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第19~24页。
    (40)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十《官制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20页。
    (41)《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七三,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甲申,第410、411页。
    (42)《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七六,乾隆四十四年二月甲子,第449页。
    (43)和宁:《三州辑略》卷二《官制门·吐鲁番回部》,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34页。
    (44)松筠:《钦定新疆识略》卷三《南路舆图·吐鲁番》,文海出版社,1965年,第1册,第603~605页。
    (45)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卷十五《回部要略一》,第250页。
    (46)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卷十五《回部要略一》,第253页。
    (47)《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五六,乾隆二十三年五月癸丑,第5册,第192~194页。
    (48)《清高宗实录》卷五七五,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甲辰,第320页。
    (49)包文汉等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一一《扎萨克多罗郡王额敏和卓列传》,第705页。
    (50)乾隆二十四年十月,额敏和卓受封郡王,爵位在回部上层中居于首位。另外,他也是当时最受清朝信任的回部贵族,在新疆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如乾隆二十七年,拟以玉素富替代额敏和卓赴叶尔羌办理参赞大臣事务时,乾隆帝曾指出:“今以玉素布往代,虽同属旧时臣仆,而资望少减,恐鄂对不无玩忽”。《清高宗实录》卷六五八,乾隆二十七年四月庚午,第365页。
    (51)《清高宗实录》卷五九三,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庚午,第600页。
    (52)《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一,乾隆二十八年三月戊午,第7册,第315、316页。
    (53)《清高宗实录》卷八三五,乾隆三十四年五月癸卯,第148页。
    (54)《清高宗实录》卷一三五一,乾隆五十五年三月壬寅,第83页。
    (55)聂红萍:《嘉庆朝新疆“玉努斯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期,第46~54页。
    (56)《清宣宗实录》卷一一六,道光七年四月辛酉,中华书局,1986年,第953页。
    (57)《清宣宗实录》卷一一〇,道光六年十一月丙申,第832页。
    (58)《清文宗实录》卷二三六,咸丰七年九月乙未,中华书局,1987年,第667页。
    (59)王希隆:《清代伊犁回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2期,第35~40页。
    (60)松筠:《钦定新疆识略》卷六《屯务·回屯》,第2册,第861页。
    (61)和宁:《回疆通志》卷十二《回族·额敏和卓》,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381页。
    (62)松筠:《钦定新疆识略》卷六《屯务·回屯》,第2册,第864页。
    (63)和宁:《回疆通志》卷十二《回族·额敏和卓》,第381页。
    (64)《清高宗实录》卷六三一,乾隆二十六年二月甲午,第41、42页。
    (65)《清高宗实录》卷六三二,乾隆二十六年三月丙午,第54页。
    (66)《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七三,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甲申,第410、411页。
    (67)《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七六,乾隆四十四年二月甲子,第449页。
    (68)此前,清朝也曾削弱过哈密札萨克旗的实力。如乾隆三十年哈密札萨克贝勒玉素富弟阿布都拉在乌什阿奇木伯克任内肆意妄为,致发生事变。事后玉素富不仅自请议处,更是主动提出“哈密生齿日繁,请遣户五百屯伊犁,以次子伊萨克护往”。包文汉等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〇九《扎萨克一等达尔汉额贝都拉列传》,第691页。
    (69)《清高宗实录》卷一〇八五,乾隆四十四年六月己卯,第583页。
    (70)王希隆:《清代前期天山北路的自耕农经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3期,第70~77页。
    (71)常钧:《敦煌杂钞》卷上《安西厅》,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23卷,第324页。
    (72)陈光炜:《鄯善县乡土志·政绩录》。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7页。
    (73)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二《新疆纪略·辟展》,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1卷,第178页。
    (74)椿园:《西域闻见录》卷六《西陲纪事本末·乌什叛乱纪略》,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卷,第306页。
    (75)《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七一、卷一〇七六,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癸卯、乾隆四十四年二月戊辰,第363、45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