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前大学生犯罪问题探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王志亮 ; 钱荣
  • 关键词:司法审查模式 ; 集中审查 ; 分散审查 ; 混合审查
  • 中文刊名:ZFKL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The Rule of Law Forum)
  • 机构: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5-07-15
  • 出版单位: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 年:2015
  • 期:v.30;No.172
  • 语种:中文;
  • 页:ZFKL201504017
  • 页数:9
  • CN:04
  • ISSN:31-2011/D
  • 分类号:137-145
摘要
大学生频频犯罪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反响异常强烈。据统计表明,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在所有刑事犯罪中的比例有所上升。大学生犯罪大体表现为主体多元性、心理情绪性、行为极端性、场景规律性、类型多样性等特点。就当前大学生犯罪率上升的状况而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由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其中宏观方面包括纵向的社会、政策因素以及横向的学校因素,微观方面包括家庭和个人因素。虽然复旦林森浩投毒案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偶发性,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尽可能地预防大学生犯罪。
        
引文
1胡乐乐:《“复旦投毒案”只是极端个案》,《中国青年报》2014年2月20日。
    2 康树华:《中国犯罪学研究会调查》,《北京晨报》2001年11月6日。
    3 鲁昕:《当前我国大学生犯罪状况实证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4月下。
    4 郭小军:《对我国大学生犯罪问题的思考》,《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 http://edu.people.com.cn/GB/4414807.html,人民网,2014年6月20日访问。
    1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2页。
    2 吴殿朝:《中国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研究——基于“社会腱”视角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页。
    3 莫洪宪、王登辉:《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年第5期。
    1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4/06/16/016738255.shtml,海南网,2014年6月20日访问。
    2 尼尔·巴雷特,郝海洋译:《数字化犯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3 盛跃明、毕霞:《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预防——对江苏省65名在监大学生罪犯调查的思考》,《社会》2004年第1期。
    4 邵彩玲、张会民、张影:《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8期。
    1[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2 http://edu.cnr.cn/list/201406/t20140609_515643172.shtml,央广网,2014年6月20日访问。
    1[美]特维拉斯·赫希:《少年犯罪原因探讨》,吴宗宪等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1李阳:《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 李儒彬,闫映红:《检察机关预防和处理大学生刑事犯罪问题研究》,《大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1严景耀:《北京犯罪之社会分析》,载《严景耀论文集》,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2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4-05/06/c_126465359_2.htm,新华网,2014年6月26日访问。
    1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4-05/06/c_126465359_2.htm,新华网,2014年6月26日访问。
    2 同注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