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百年来刻画符号研究述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view on the Study of Engraved Signs in the Recent One Hundred Years
  • 作者:牛清波
  • 英文作者:Niu Qingbo;
  • 关键词:刻画符号 ; 文明 ; 汉字形成
  • 英文关键词:early carved symbols;;civilization;;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 中文刊名:HXKG
  • 英文刊名:Huaxia Archaeology
  • 机构: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7-12-25
  • 出版单位:华夏考古
  • 年:2017
  • 期:No.122
  • 基金: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新石器刻划符号与汉字起源研究”(编号:ZDI135-19);;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字发展通史”(编号:11&zd126);; 南阳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项目“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整理与研究”(编号:ZX2014019)
  • 语种:中文;
  • 页:HXKG201704014
  • 页数:11
  • CN:04
  • ISSN:41-1014/K
  • 分类号:114-124
摘要
刻画符号是研究文字起源和形成的重要材料,蕴含了丰富的远古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史学、社会学和民族学价值。本文利用考古学及古代文明研究成果,对百年来的刻画符号研究进行了考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The carved symbols are important materials to study the formation and origin of Chinsee characters. These symbols contain abundant informations, have important historical, soci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value.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researching on the carved symbols of hundred years and put forward some views.
引文
[1]沙宗元.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114.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2.
    [2]英国学者丹尼尔在美国的一次关于美索不达米亚考古的研讨会上提出,“5000人以上的城市”、“文字”、“大型礼仪性建筑”是文明的三要素。美国学者亨利·摩尔根认为,文明“始于表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应用”。1977年,日本学者贝塚茂树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一书的补记里,举出“青铜器”、“宫殿基址”、“文字”三项文明要素。1983年,夏鼐先生在日本作“中国文明的起源”公开演讲,提出“国家”、“城市”、“发明文字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冶炼金属”是文明的标志。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参阅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7,34~36.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中华书局,2009:80~82,96~106.黄德宽师.汉字理论课讲义.
    [3]安特生(J.G.Andersson)(乐森译).甘肃考古记(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kansu).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3~17.
    [4]唐兰.殷契佚存序.广州: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33.
    [5]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济南:齐鲁书社,1981:77~78.
    [6]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74~75.
    [7]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城子崖.1934:53~54.转引自:李孝定.从几种史前和有史早期陶文的观察蠡测中国文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43~73.
    [8]巴尔姆格伦(Nils Palmgren).半山及马厂随葬陶器.中国古生物志丁种第三号第一册.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印行,1934.转引自:陈昭容.从陶文探索汉字起源问题的总检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86,(4).
    [9]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1938:24~25.
    [10]何天行.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史前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552~557.
    [11]吴金鼎,曾昭燏,王介忱.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印行,1942:15,35~36.
    [12]石兴邦.丰镐一带考古调查简报.考古通讯,1955,(1).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黄河三门峡水库考古调查简报.考古通讯,1956,(5).
    [13]半坡博物馆等.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41~144.
    [14]西安半坡博物馆.铜川李家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1984,(1).
    [15]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考古与文物,1980,(3).
    [1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196~198.
    [17]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1).
    [18]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2).
    [19]李孝定.从几种史前及有史早期陶文的观察蠡测中国文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6:43~74.
    [20]陈炜湛.汉字起源试论.中山大学学报,1978,(1).
    [21]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考古与文物,1980,(3).
    [22]陈全方.周原出土陶文研究.文物,1985,(3).
    [23]高明.略谈古代陶器符号、陶器图像和陶器文字.高明论著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9~242.高明.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北京大学学报,1984,(6).
    [24]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1).
    [25]严汝娴.普米族的刻划符号-兼谈对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的看法.考古,1982,(3).
    [26]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3).
    [27]李乔.半坡刻划符号研究中的新发现.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3).李乔.再次证明半坡陶文是古彝文始祖.楚雄师专学报,1992,(2).李荆林.女书与史前陶文研究.珠海:珠海出版社,1995:187.
    [28]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73.
    [2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莒县博物馆.莒县杭头遗址.考古,1991,(12).
    [30]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莒县博物馆.莒县大朱家村大汶口文化墓葬.考古学报,1991,(2).
    [3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7~119,255.
    [32]王树明.谈陵阳河与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85:249~308.
    [33]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2).
    [34]唐兰.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1975,(7).唐兰.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光明日报,1977-07-14.
    [35]李孝定.再论史前陶文和汉字起源问题.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6:185~227.
    [36]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1).
    [37]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65~169.
    [38]尚民杰.柳湾彩陶符号试析.考古与文物,1990,(3).
    [39]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马桥遗址第一、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1).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90,(10).
    [40]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崧泽.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3,87.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考古学报,1962,(2).黄宣佩,张明华.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80,(1).
    [41]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滕县博物馆.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2).
    [42]南京博物院,吴县文管会.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的发掘.文物资料丛刊(第9辑),1985:1~22.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90,(10).
    [4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48~52.
    [44]王宜涛.商县紫荆遗址发现二里头文化陶文.考古与文物,1983,(4).商县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商洛地区图书馆.陕西商县紫荆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3).
    [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陇东镇原常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1,(3).
    [46]甘肃省博物馆大地湾发掘小组.甘肃秦安王家阴洼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4,(2).
    [4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北考古队.陕西绥德小官道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3,(5).
    [4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淅川下王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280~283.
    [49]宜昌地区博物馆.宜昌杨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江汉考古,1984,(4).余秀翠.宜昌杨家湾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发现刻划符号.考古,1987,(8).
    [50]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90~98,11~14.
    [51]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2).
    [52]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南关外商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3,(1).
    [53]唐兰.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1975,(7).
    [54]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考古与文物,1980,(3).
    [55]王树明.谈陵阳河与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85:249~308.
    [56]高明.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北京大学学报,1984,(6).
    [57]李孝定.从几种史前及有史早期陶文的观察蠡测中国文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6:43~74.
    [58]裘锡圭.究竟是不是文字--谈谈我国新石器时代使用的符号.文物天地,1993,(2).
    [59]李孝定.从几种史前及有史早期陶文的观察蠡测中国文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6:43~74.李孝定.再论史前陶文和汉字起源问题.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6:185~228.李孝定.符号与文字--三论史前陶文和汉字起源问题.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6:267~280.
    [60]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3).
    [61]杨建芳.汉字起源二元说.中国语文研究,1981,(3).
    [62]张光裕.从新出土的材料重新探讨中国文字的起源及其相关的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81,(12).
    [63]陈昭容.从陶文探索汉字起源问题的总检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七本第四分,1986.
    [6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84~991.
    [65]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4~25.
    [66]唐建.贾湖遗址新石器时代甲骨契刻符号的重大考古理论意义.复旦学报,1992,(3).
    [67]蔡运章,张居中.中华文明的曙光-论舞阳贾湖发现的卦象文字.中原文物,2003,(3).
    [68]刘志一.贾湖龟甲刻符考释及其他.中原文物,2003,(2).
    [69]冯凭,吴长旗.舞阳龟甲刻符初探.中原文物,2009,(3).
    [70]安徽省文物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1]阚绪杭.定远县侯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研究(第五辑),合肥:黄山书社,1989:157~170.
    [72]徐大立.蚌埠双墩新石器遗址陶器刻划初论.文物研究(第五辑),合肥:黄山书社,1989:246~258.徐大立.试析双墩遗址植物类刻划符号.东南文化,2006,(6).徐大立.蚌埠双墩遗址“”形刻划符号释义.东南文化,2007,(6).徐大立.从蚌埠双墩遗址的巢居刻划谈起.学术界(增刊),2004.徐大立.双墩遗址地面房屋建筑刻划符号解析(未刊稿).
    [73]拱玉书,颜海英,葛英会.苏美尔、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7~128.
    [74]黄德宽.蚌埠双墩遗址几何类刻划符号试释.东南文化,2012,(3).
    [75]冯时.上古宇宙观的考古学研究-安徽蚌埠双墩春秋钟离君柏墓解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二本第三分,2011:399~492.
    [76]黄亚平,孙莹莹.双墩符号的构成方式以及对文字形成的影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77]王蕴智.双墩符号的文化特征及其性质.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78]黄德宽.“蚌埠双墩遗址刻画符号暨早期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中国文字学报(第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9.
    [79]南京博物院,吴县文管会.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的发掘.文物资料丛刊,1985,(9).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90,(10).
    [80]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90,(10).
    [81]李学勤.良渚文化的多字陶文.吴地文化一万年.北京:中华书局,1994:7~9.
    [82]董楚平.“方钺会矢”-良渚文字释读之一.东南文化,2001,(3).
    [83]杨振彬.长江下游史前刻划符号.东南文化,2001,(3).
    [84]余杭县文管会.余杭县出土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东南文化,1991,(5).
    [85]李学勤.试论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划符号.浙江学刊,1992,(4).
    [86]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04.
    [87]饶宗颐.谈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划图文.东南文化,1996,(4).
    [88]周晓陆.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庄陶文的一封信.东南文化,1998,(1).
    [89]王晖.中国文字起源时代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5).
    [90]刘志一.龙虬庄陶文破译.东南文化,1998,(1).
    [91]罗琨.陶寺陶文考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1,(2).
    [92]何驽.陶寺遗址扁壶朱书“文字”新探.中国文物报,2003-11-28.
    [93]王晖.从战国楚简文字看陶寺遗址陶文“尧”字的释读问题.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巴蜀书社,2010:232~237.
    [94]冯时.“文邑”考.考古学报,2008,(3).
    [95]李学勤.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孪生.中国书法,2002,(11).
    [96]蔡运章.远古刻画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原文物,2001,(4).
    [97]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4).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邹平县文化局.山东邹平丁公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9,(5).
    [98]王恩田,田昌五,刘敦愿,严文明,李学勤等.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考古,1993,(4).
    [99]李学勤.邹平丁公陶文试探.国际汉学(第二辑).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3~11.松丸道雄著,蔡哲茂译.发现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记山东省出土的“刻字”陶片.故宫文物月刊,1995,(11).冯良珍.日本部分学者关于丁公陶文的见解.语文建设,1993,(9).
    [100]冯时.山东丁公龙山时代文字解读.考古,1994,(1).
    [101]徐基.龙山文化丁公陶书简论.东南文化,1994,(3).
    [102]曹定云.山东邹平丁公遗址“龙山陶文”辨伪.中原文物,1996,(2).
    [103]郭治中,黄莉.内蒙古赤峰发现一处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山城遗址.中国文物报.2005-12-16.郭治中,胡从柏.内蒙古赤峰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45~49.
    [104]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肇源白金宝-嫩江下游一处青铜时代遗址的揭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3、21、31、206~207.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黑龙江肇源县小拉哈遗址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998,(1).
    [10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1980年甘肃庄浪徐家碾考古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15~119,166.
    [106]周建山,杜红磊.郸城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刻符陶片.中原文物,2010,(3).
    [107]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方城县博物馆.河南方城县八里桥遗址1994年春发掘简报.考古,1999,(12).
    [108]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秭归柳林溪.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6~119.周国平.柳林溪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及初步研究.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8.
    [109]余秀翠.宜昌杨家湾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发现刻划符号.考古,1987,(8).余秀翠.宜昌杨家湾遗址的彩陶和陶文介绍.三峡考古之发现.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0~183.
    [110]国家文物局三峡考古队.朝天嘴与中堡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66,284~285.
    [111]长江水利委员会.宜昌路家河-长江三峡考古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6、122.
    [112]贾汉清.论江汉地区二例相关的史前陶文.江汉考古,2003,(2).
    [113]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肖家屋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1~6,218~225,348.
    [11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省荆州博物馆.邓家湾.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4,233-236.
    [11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房县七里河.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2,301.
    [11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随州金鸡岭.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09~267.
    [117]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四川崇州市双河史前城址试掘简报.考古,2002,(11).
    [118]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4,125.
    [11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新地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375~572.
    [12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跨湖桥.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2~9,110,187,196.
    [12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75~390.
    [122]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马桥1993-1997年发掘报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240~252.
    [123]王长丰,张居中,蒋乐平.浙江跨湖桥遗址所出刻划符号试析.东南文化,2008,(1).
    [124]柴焕波.跨湖桥契刻考释.湖南考古辑刊(第8辑).长沙:岳麓书社,2009:156~159.
    [125]牛清波.跨湖桥遗址所出刻画符号补释.中原文物,2013,(1).
    [126]王蕴智.远古陶器符号综类摹萃.中原文物,2003,(6).
    [127]黄德宽师.汉字理论课讲义.
    [128]谢端琚,瓯燕.黄河上游史前陶器符号与图像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6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9~123.
    [129]杨振彬.长江下游史前刻划符号.东南文化,2001,(3).
    [130]孙莹莹.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黄亚平教授指导),2011.
    [131]谢亮.建国以来出土刻划符号综论.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郝士宏教授指导),2011.
    [132]张炳火.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33]袁广阔,马保春,宋国定.河南早期刻画符号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34]邓淑苹.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上的神秘符号.故宫学术季刊(第10卷),1993,(3).
    [135]陈星灿.从一元到多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中原文物,2002,(2).陈星灿.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过去和现在.陈先生在安徽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2012-12-4.
    [136]高明.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北京大学学报,1984,(6).又见高明:高明论著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6.原文收入论文集时,作者的观点已发生变化,删去了有关大汶口符号的论述。新的看法参见,高明.略谈古代陶器符号、陶器图像和陶器文字.高明论著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9~242.
    [137]裘先生认为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符号跟古汉字相似的程度很高,似乎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它们“应该已经不是非文字的图形,而是原始文字了。[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3).]后来,裘先生又否定此说,认为把大汶口符号看作原始文字根据不足,把它们看作古汉字的前身更不妥当。见: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台北:台湾万卷楼出版公司,1995:36.
    [138]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6.
    [139]林巳奈夫.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图像符号.东南文化,1991,(3~4).
    [140]拱玉书,颜海英,葛英会.苏美尔、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0~190.
    [141]李学勤.安诺石印的启发.中国书法,2001,(10).
    [142]李维明.郑州商文化陶字符量化分析.南方文物,2012,(3).李维明.二里头文化陶字符量化分析.考古与文物,2012,(6).
    [143]雒有仓.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综合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张懋镕教授指导),2007.
    [144]马锦卫.彝文起源及其发展考论.西南大学博士论文(喻遂生教授指导),2010.
    [145]王蕴智.史前陶器符号的发现于汉字起源的探索.华夏考古,1994,(3).
    [146]蔡运章.远古刻画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原文物,2001,(4).
    [147]黄德宽.汉字理论课讲义:第三讲--汉字的形成.
    [148]王震中.从符号到文字--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的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50~102.
    [149]赵慧.对近二十年来关于汉字起源问题讨论的思考.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双新教授指导),2008.
    [150]王晖.中国文字起源时代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5).
    [151]张春凤.关于良渚符号的定性.中国文字研究,2015,(2).
    [152]来国龙.文字起源研究中的“语言学眼光”和汉字起源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研究(六),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3~78.
    [153]何崝.中国文字起源.成都:巴蜀书社,2011.
    [154]何驽.怎探古人何所思--精神文化考古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68~453.
    [155]徐大立.从蚌埠双墩遗址的巢居刻划谈起.学术界(增刊),2004.徐大立.双墩遗址地面房屋建筑刻划符号解析(未刊稿).
    [156]王依依,王宁远.仙坛庙干栏式建筑图案试析.东方博物(第十六辑),2005.
    [157]李维明.二里头文化陶字符量化分析.考古与文物,2012,(6).李先生在文中指出,“二里头文化演进过程中,存在一些因素变化现象……观察二里头文化陶字符演进过程,可以看出一些重要的分界现象。”
    [158]关于考古材料的收集整理,陈星灿先生指出,要“调整和提高考古材料收集的目标(不能只关注大遗址和墓葬)和质量(收集对了解社会经济有益的方方面面的资料)”,不然,“许多量化研究单靠目前粗放的发表资料是难以完成的”。[陈星灿.何以中原?.读书,2005,(5).]何驽先生指出,要将标记符号放回原来的考古存在背景关系中去分析……假如在田野和整理工作中没有采集到上述考古存在背景关系足够的信息,标记符号的考古研究几乎无解。(何驽.怎探古文何所思--精神文化考古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84.)
    [159]详参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网站:http://www.kaogu.cn/cn/news1.asp?Category ID=2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