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1935年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的成立与影响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 Branch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Oceanography of the Pacific Science Association in 1935 and Its Influence
  • 作者:郭金海
  • 英文作者:GUO Jinhai;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CAS;
  • 关键词:太平洋科学协会 ; 海洋学 ; 中国分会 ; 中央研究院 ; 丁文江
  • 英文关键词:Pacific Science Association;;oceanography;;Chinese branch;;Academia Sinica;;V.K.King
  • 中文刊名:ZGKS
  • 英文刊名: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机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7-09-15
  • 出版单位:中国科技史杂志
  • 年:2017
  • 期:v.38;No.156
  • 基金:中国科学院科技史青年人才研教特别支持项目(项目编号:Y522021022)
  • 语种:中文;
  • 页:ZGKS201703003
  • 页数:29
  • CN:03
  • ISSN:11-5254/N
  • 分类号:18-45+131
摘要
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于1935年,是中国规模空前的集学术机构与行政部门为一体的国际性学术团体。该分会是在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的组织设置与工作安排直接影响下,由中央研究院组织成立,由总干事丁文江一手负责筹建。1935年4月10日举行的成立大会通过多项关系中国现代海洋学事业发展与海产生物调查工作的决议。此后按照成立大会决议,经丁文江、蔡元培、丁燮林、朱家骅与相关方面努力,该分会所属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厦门大学海洋生物研究室、渤海海洋生物研究室、定海海洋生物实验室成立。由于成立该分会,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在丁文江的提议下开展了渤海湾与山东半岛海洋和海产生物调查工作,派马廷英赴东沙岛主持珊瑚礁调查研究工作。该分会的成立促进了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与青岛市政府合作进行的以胶州湾海产动物为主的近海综合调查工作。因而,该分会将中国现代海洋学建制化与海洋科学调查推向第一个高潮。
        The Chinese Branch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 Oceanography of the Pacific Science Association was established in 1935,which is 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ociety integrating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with an unprecedented scale in China. The branch was established under the direct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and work arrangem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 Oceanography of the Pacific Science Association,with the operation of the Academia Sinica,and implementation by the Director-General V. K. Ting. During the first meeting of Chinese Branch on April 10,1935,a series of resolution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oceanography and the survey of marine biology in China were passed. Afterwards,in accordance with one resolution passed during the meeting and with efforts of V. K. Ting,Tsai Yuan-pei,Ding Xielin,Zhu Jiahua and relevant parties,the Institute of Marine Biology of Qingdao,the Marine Biological S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Amoy,the Marine Biological Station of Bohai Sea and the 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 of Dinghai Sea under the branch were founded. Because establishing the branch,with suggestions from V. K. Ting,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Zoology and Botany of Academia Sinica held the oceanographical and biological surveys of the Gulf of Bohai and along the coast of Shandong Peninsula,and sent Ma Tingying to the Pratas Island in charge of the survey and research of coral reefs. At the same time,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ranch facilitated the offshore comprehensive surveys focusing on marine creatures in Jiaozhou Bay held by the Institute of Zoology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Peiping and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of Qingdao. Therefore,the branch pushe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oceanography and the marine scientific survey in China to the first climax.
引文
[1]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国民政府十七年十一月九日公布)[A].国立中央研究院文书处编辑.国立中央研究院十七年度总报告[Z].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1928.1.
    2 蔡元培.中央研究院与中国科学研究之概况——二十四年十一月四日在四届六中全会纪念周讲演[J].中央周报,1935,(387,388):1—8.
    3 海洋科学大事年表[A].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本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862.
    4 徐鸿儒主编.中国海洋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7.
    5 左玉河.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368—369.
    6 徐新民.科技外事风云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80.
    7 杨文鹤,陈伯镛.海洋与近代中国[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449—451.
    8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海洋学会编著.中国海洋学学科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3.
    9 刘亮.太平洋科学会议及其对民国时期科学发展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4 —6.
    10 欧阳哲生.科学与政治——丁文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4.
    11 宋广波.丁文江年谱[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392—393,436.
    12 胡适.丁文江的传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3 胡适等.丁文江这个人[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4 纪彭.民国干才:丁文江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
    15 宋广波.丁文江图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6 丁琴海.丁文江[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7 欧阳哲生编.丁文江先生学行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8 Charlotte Furth.Ting Wen-chiang:Science and China's New Cultur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19 李扬编著.国立中央研究院史[M].北京: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1998.
    20 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秘书组编.中央研究院史初稿[M].台北: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秘书组,1988.
    21 中央研究院八十年院史编纂委员会主编.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卷1)[M].台北:中央研究院,2008.
    22 尚范理.太平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1—44.
    23 德佛里斯著,翁文灏节译.太平洋科学会议之历史[J].科学,1930,14(5):607—608.
    24 竺可桢.泛太平洋学术会议之过去与将来[J].东方杂志,1927,24(4):20—21.
    25 太平洋科学会议之章程及附则[J].科学,1927,12(4):563.
    26 竺可桢.第四次太平洋科学会议概况[J].科学,1930,14(5):640—644.
    27 Letter from T.Wayland Vaughan to the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 Oceanography of the Pacific on January 10,1930[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28 Letter from T.Wayland Vaughan to the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 Oceanography of the Pacific on March 7,1934[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29 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公函[A].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渔业技术组议事录及第一期进行计划并请补助经费案[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17.
    30 1935年3月21日丁文江致竺可桢函[A].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组章程及中国科学社会议记录(有英文)[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2979.
    31 王世儒编.蔡元培日记[M].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80.
    32 丁文江先生年谱[A].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C].第7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319—489.
    33 1935年5月12日陈子英致丁文江函[A].厦门大学筹设厦门海洋生物研究室案[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98.
    34 纪念丁文江先生[J].海产生物学集刊,1936,1(1—4).
    35 丁文江.中央研究院的使命[J].东方杂志,1935,32(2):5—8.
    36 1935年5月18日陆鼎恒致丁文江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筹设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渤海生物研究室等事宜与北平研究院陆鼎恒来往函[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68.
    37 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开明书店,1934.7.
    38 各项教育统计[J].教育杂志,1936,26(8):146—147.
    39 翟启慧.秉志[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生物学卷1[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8.
    40 马振波,沈蕴芬.王家楫[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生物学卷1[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54.
    41 陈宜瑜,李辛夫.伍献文[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生物学卷1[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12—216.
    42 齐钟彦.张玺[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生物学卷2[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8.
    43 《竺可桢文集》编辑小组.竺可桢生平与贡献[A].竺可桢.竺可桢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ⅹ—.
    44 太平洋科学会议我国竺可桢之荣誉[J].时兆月报,1933,28(9):32.
    45 Letter from T.Wayland Vaughan to the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 Oceanography of the Pacific on October 27,1934[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46 Letter from V.K.Ting to T.W.Vaughan on December 29,1934[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47 伍献文讲,宋修阜记.海洋渔业问题[J].科学,1935,19(12):1891.
    48 筹设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缘起[J].科学,1934,18(5):732—735.
    49 王雪凤主编.世界海洋科技名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235—236.
    50 Letter from Thomas G.Thompson to V.K.Ting on September 26,1938[A].中央研究院关于参与第六届太平洋科学会议的有关文件(有英文)[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16.
    51 Letter from T.Wayland Vaughan to V.K.Ting on January 18,1935[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52 Letter from T.Wayland Vaughan to V.K.Ting on February 26,1935[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53 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委员会名单(初稿)[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54 《科学与人生》编委会编.科学与人生——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校友传略[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23.
    55 顾福康.张作人[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生物学卷1[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91—199.
    56 王秀琴.蒋丙然[A].《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编辑组编辑.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5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318—325.
    57 顾明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名人志·大师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77—289.
    58 张玺.陆鼎恒先生传略[J].科学,1946,28(3):162.
    59 潘云唐.马廷英[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地学卷1[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88—389.
    60 1935年3月15日马廷英致丁文江信[A].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关于请派船只及发给本所赴东沙群岛采矿石珊瑚礁标本的护照与中央研究院的来往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8.
    61 1935年3月19日丁文江致马廷英函.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关于请派船只及发给本所赴东沙群岛采矿石珊瑚礁标本的护照与中央研究院的来往文书.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8.
    62 马廷英.造礁珊瑚的成长率及其与海水温度的关系[M].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1937.1.
    63 1936年9月25日候朝海致丁文江函[A].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渔业技术组议事录及第一期进行计划并请补助经费案[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17.
    64 1935年4月8日丁文江致吴志南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65 周桂发,杨家润,张剑编注.书函选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8—19.
    66 1935年3月30日陆鼎恒致丁文江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筹设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渤海生物研究室等事宜与北平研究院陆鼎恒来往函[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68.
    67 1935年4月2日丁文江致陆鼎恒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筹设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渤海生物研究室等事宜与北平研究院陆鼎恒来往函[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68.
    68 Letter from V.K.Ting to T.W.Vaughan on April 4,1935[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69 郭金海,朱俊鹏.“以襄盛举”:抗战前清华大学对学术团体的资助[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29(4):487 —505.
    70 杨钟健.三门系之历史的检讨[A].张森水,张松林主编.河南旧石器考古与第四纪研究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74.
    71 1935年3月31日马廷英致丁文江函[A].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关于请派船只及发给本所赴东沙群岛采矿石珊瑚礁标本的护照与中央研究院的来往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8.
    72 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73 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之目的及其沿始[R].青岛:青岛市档案馆,全宗号B0023,目录号001,案卷号02262,页号0022.
    74 宋春舫.海洋学与未来中国海洋研究所[J].中国气象学会会刊,1928,(4):11—16.
    75 青岛水族馆概况[J].科学,1932,16(9):1390.
    76 1935年4月16日武兆发致丁文江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77 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渔业技术组议事录暨第一期进行计划[A].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渔业技术组议事录及第一期进行计划并请补助经费案[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17.
    78 1935年4月25日翁文灏致丁文江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79 1935年4月26日陈同白致丁文江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80 1935年4月24日姚咏平致丁文江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81 1935年5月17日蒋丙然致丁文江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建设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与青岛市政府山东大学等来往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34.
    82 1935年5月21日丁文江致李方琮、朱祖佑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83 1935年5月25日朱祖佑致丁文江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84 1935年4月24日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85 海洋生物学组[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86 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委员会名单[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87 1935年6月1日陆鼎恒致丁文江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筹设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渤海生物研究室等事宜与北平研究院陆鼎恒来往函[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68.
    88 1935年5月23日丁文江致陆鼎恒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筹设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渤海生物研究室等事宜与北平研究院陆鼎恒来往函[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68.
    89 1935年6月7日丁文江致陆鼎恒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筹设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渤海生物研究室等事宜与北平研究院陆鼎恒来往函[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68.
    90 1935年6月27日丁文江致陆鼎恒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筹设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渤海生物研究室等事宜与北平研究院陆鼎恒来往函[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68.
    91 张修吉.渤海海洋生物研究室概况[J].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6,7(1):93—122.
    92 张修吉.渤海海洋生物研究室第二次年报[J].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中文报告汇刊,1937,(19):1 —74.
    93 厦门海洋生物研究室的设立[J].厦大生物学会期刊,1935,(1):66.
    94 1935年4月24日丁文江致陈公侠函[A].厦门大学筹设厦门海洋生物研究室案[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98.
    95 1935年5月3日陈仪致丁文江函[A].厦门大学筹设厦门海洋生物研究室案[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98.
    96 1935年4月26日丁文江致陈子英函[A].厦门大学筹设厦门海洋生物研究室案[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98.
    97 1935年5月21日丁文江致任鸿隽函[A].厦门大学筹设厦门海洋生物研究室案[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98.
    98 1935年9月5日陈子英致丁文江函[A].厦门大学筹设厦门海洋生物研究室案[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98.
    99 本校职员[J].厦大校刊,1937,1(12):63—64.
    100 民国二十四年度厦门大学海产生物研究场工作报告[J].厦大校刊,1936,1(2):22.
    101 杨佩芬.厦大生物学系概况[J].厦大生物学会期刊,1935,(1):4.
    102 徐鸿儒.曾呈奎[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生物学卷1[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432.
    103 金德祥.福建省海洋生物采集调查报告[J].厦门大学学报,1936,(6):1—103.
    104 C.K.Tseng.Notes on the Marine Algae from Amoy[J].The Amoy Marine Biological Bulletin,1936,1(1—4):1—86.
    105 C.K.Tseng.Studies on the Marine Chlorophyceae from Hainan[J].The Amoy Marine Biological Bulletin,1936,1(5):129—200.
    106 T.H.Huang.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Coastal Sea Water of Fukien Province[J].The Amoy Marine Biological Bulletin,1936,1(1—4):87—96.
    107 T.Y.Chen.Notes on the Oyster Fishery in Fukien Province[J].The Amoy Marine Biological Bulletin,1936,1(1—4 ):109—128.
    108 D.S.Tang.A Study of Sciaenoid Fishes of China[J].The Amoy Marine Biological Bulletin,1937,2(1,2):47—88.
    109 The Amoy Marine Biological Bulletin Notices[J].The Amoy Marine Biological Bulletin,1936,1(1—4).
    110 1935年5月22日丁文江致赵太侔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建设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与青岛市政府山东大学等来往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34.
    111 1935年5月23日丁文江致萨福均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建设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与青岛市政府山东大学等来往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34.
    112 1935年5月23日丁文江致蔡元培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建设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与青岛市政府山东大学等来往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34.
    113 1935年8月15日丁文江致蔡元培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建设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与青岛市政府山东大学等来往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34.
    114 致沈鸿烈函(1935年5月27日)[A].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M].第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2.
    115 1935年11月11日崔士杰,陆梦熊致蔡元培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建设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与青岛市政府山东大学等来往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34.
    116 1935年11月14日叶崇勋致蔡元培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建设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与青岛市政府山东大学等来往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34.
    117 1936年3月2日沈鸿烈致丁燮林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建设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与青岛市政府山东大学等来往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34.
    118 1936年3月20日蒋丙然致丁燮林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建设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与青岛市政府山东大学等来往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34.
    119 1936年4月2日丁燮林致蒋丙然函[A].中央研究院关于建设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与青岛市政府山东大学等来往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34.
    120 青岛海洋研究室经费案[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928.
    121 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代表大会会议记录[A].中央研究院关于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委员名单及有关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625.
    122 Letter from Ralph S.Lillie to Executive Secretary of Academia Sinica on April 2,1937[A].中央研究院关于建设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与青岛市政府山东大学等来往文书[R].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3,案卷号534.
    123 定海海洋馆生物实验完成[J].生物科学杂志,1937,1(4):353.
    124 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二十四年度报告[A].国立中央研究院文书处编辑.国立中央研究院二十四年度总报告[Z].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1935.157.
    125 Chia Chi Wang.Report on the Oceanographical and Biological Survey of the Gulf of Po-Hai and along the Coast of Shantung Peninsula:PartⅠ.Introductory Note[J].Sinensia,1937,8(1):1—9.
    126 S.F.Tang.Report on the Oceanographical and Biological Survey in the Gulf of Po-Hai and along the Coast of Shantung Peninsula:PartⅡ.Physical Conditions of Sea Water[J].Sinensia,1937,8(1):10—50.
    127 H.W.Wu and S.F.Tang.Report on the Oceanographical and Biological Survey in the Gulf of Po-Hai and along the Coast of Shantung Peninsula:PartⅢ.Chemical Conditions of Sea Water[J].Sinensia,1937,8(1):51—62.
    128 张玺.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第一期采集报告[M].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课,1935.1.
    129 张玺,马绣同.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第二期及第三期采集报告[M].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总办事处出版课,1936.97(1).
    130 张玺.中国海产动物研究之进展[A].张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玺文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665.
    131 陆鼎恒.胶州湾海蜘蛛类之研究[J].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6,7(1):1—32.
    132 张玺,相里矩.胶州湾及其附近海产食用软体动物之研究[M].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总办事处出版课,1936.
    133 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第一二期测量报告[M].青岛:青岛观象台自印本,1936.
    (1)譬如,为纪念青岛水族馆建馆80周年拍摄的纪录片《青岛水族馆》认为,该决议仅落实设立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一项。
    (1)沃恩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The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所长。
    (2)各委员所在国家和地区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法属印度支那、英国、日本、荷兰、荷兰东印度殖民地、新西兰、菲律宾群岛、苏联、美国。
    (1)1919年丁文江以英文发表的《芜湖以下扬子江流域地质报告》(Report on the Geology of the Yangtze Valley below Wuhu)是中国现代海洋地质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1)沃恩收到丁文江1934年12月29日函前,并不知道他是中研院总干事。
    (1)“[利]”为参考文献[65]编注者对原文别字“力”的更正。
    (2)下函中加下划线处是被邀请人姓名与组别,为各函不同之处。
    (1)[]中字是笔者所加,为原函中省略字。
    (2)多尔(William Healey Dall,1845—1927),美国古生物学家。
    (3)马廷英约于1935年4月1日晨乘船赴东沙岛。
    (1)解司令即谢刚哲。
    (1)指调查全国渔船、渔具的时期。
    (1)张玺和伍献文兼任会员和特约研究会员。
    (1)当时维持费每年暂定1324元,设备费缺7000元。
    (2)这15人为沈鸿烈、朱家骅、李书华、林济青、秉志、经利彬、胡经甫、胡先■、林可胜、葛光廷、何思源、陈桢、张景钺、辛树帜、张鸿烈。
    (3)这23人为王家楫、蒋丙然、张玺、陆鼎恒、伍献文、陈子英、饶钦止、曾呈奎、武兆发、朱洗、汤佩松、沈嘉瑞、寿振黄、张春霖、罗宗洛、李良庆、曾省、董爽秋、陈心陶、徐荫祺、蔡堡、汪德耀、赵宜宾。
    (1)丁文江逝世时间应为1936年1月5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