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抗战时期后方冶金燃料的研究——以经济部矿冶研究所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on Metallurgical Fuels in the Rear Are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Research
  • 作者:雷丽芳 ; 方一兵 ; 潜伟
  • 英文作者:LEI Lifang;FANG Yibing;QIAN Wei;Institute of Historical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Th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关键词:抗战时期 ; 冶金燃料 ; 经济部矿冶研究所
  • 英文关键词:Anti-Japanese War;;metallurgical fuels;;the National Bureau of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Research;;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 中文刊名:ZGKS
  • 英文刊名: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机构: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6-09-15
  • 出版单位:中国科技史杂志
  • 年:2016
  • 期:v.37;No.152
  • 语种:中文;
  • 页:ZGKS201603001
  • 页数:13
  • CN:03
  • ISSN:11-5254/N
  • 分类号:5-17
摘要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工业资源重新配置与科研技术力量的分配重组,是对中国几十年来学习并积累西方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化能力的一种检验,在中国近现代技术史上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以抗战时期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对后方冶金燃料的研究开发为例,探讨科技工作人员如何在资源、资金、设备、人才等多方限定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出适应战时工业的生产技术。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the Chinese Government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re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resources and re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Having a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technology,this process of reorganization was a test of the assimilation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capacity in China for several decades. By meticulously studying the literatures and archives in the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this paper choos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tallurgical fuels which was conduct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Research,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in Rear Area a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how th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developed industri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under the variously limited conditions of raw materials,capital,equipments,human resource in the war time.
引文
1张瑾,张新华.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科技进步述评[J].抗日战争研究,1993,(4):96—119.
    2 唐正芒.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科技发展的特殊篇章[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80—86.
    3 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J].抗日战争研究,1996,(1):140—161.
    4 何一民.抗战时期重庆科技发展述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47—51.
    5 赛光平.论抗战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J].民国档案,1995,(2):105—111.
    6 虞亚梅.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的技术推进与人才培养[J].民国档案,1998,(4):88—94.
    7 翁文灏.中国工商经济的回顾与前瞻[J].新工商,1943,(1):1—2.
    8 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师范大学编.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工业[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
    9 朱玉崙.四川煤焦供求问题之总检讨[J].经济部矿冶研究所燃料汇报,1939,(1):11—13.
    10 朱玉崙.四川冶金焦炭供给问题之检讨[J].矿冶半月刊,1938,(2):1—3.
    11 侯德封编.中国矿业纪要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第五次[M].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1935.
    12 萧之谦.冶铁焦评价之标准[J].地质汇报,1937,(30):37—140.
    13 张藜.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始末[J].中国科技史料,1995,(2):24—62.
    14 李乐元.犍为沫溪炼焦厂考察报告[J].矿冶半月刊,1939,(7):6—11.
    15 李乐元著.川煤低温蒸馏试验[M].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1939.
    16 萧之谦.试验川煤炼焦之计划[J].矿冶半月刊,1939,(1):11—12.
    17 罗冕.四川土法炼焦改良之研究:工程月刊中国工程师学会战时特刊第一卷第一期[J].工业合作月刊,1939,(1):76—80.
    18 王之桢.渠江矿业公司洗煤炼焦工程概况[J].矿冶(复刊号),1942,(1):107—111.
    19 朱玉崙.我国第一个矿冶研究机构[J].中国冶金史料,1986,(3):72.
    20 经济部矿冶研究所编.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四年来之工作概况[M].经济部矿冶研究所,1942.
    21 王恒源.南川圆形炼焦炉之检讨[J].矿冶半月刊,1938,(1):9—13.
    22 朱玉崙,俞再麟.洗煤试验标准方法[J].矿冶半月刊,1938,(6):1—9.
    23 俞再麟.洗煤炼焦试验之回顾[J].矿冶(复刊号),1942,(1):100—101.
    24 朱玉崙,俞再麟.四川二叠纪煤洗选性质试验报告[J].燃料汇报第一号,1939:22—23.
    25 刘波一,白燕武.试验洗焦厂瑞氏洗槽洗煤方法[J].经济部矿冶研究所燃料专刊,1946:35.
    26 刘波一,白燕武.试验洗焦厂蜂巢式炉炼焦试验报告[J].经济部矿冶研究所燃料专刊,1946:44—49.
    27 简易副产炼焦炉(连载)(发明人郭毅之)[J].工矿建设,1947,(3):33
    28 重庆市档案馆,四川省冶金厅《冶金志》编委会.抗战后方冶金工业史料[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81.
    29 三才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总务科、三才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矿厂、三才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营运科白庙子办事处关于徐衍青、张树楠、何以端、俞鸿兴等委职并寄送其履历表、更动单的呈函(附职员更动单)[A].三才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三才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人事委派[R].1940年.重庆:重庆市档案馆,02440002001650000001.
    (1)中国西部科学院是中国第一家民办科学院,成立于1930年10月,卢作孚任院长。其工作特点是理论研究的同时更注重应用科学的研究,其目的是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抗战时期,理化研究所为适应战争及社会的急需,其中心工作为对燃料问题之研究、市场矿产计工业原料之分析与应用化学之研究。
    (2)李乐元(1908-1969),湖南攸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曾任中国西部科学院研究员、理化研究所主任。
    (3)萧之谦,江苏镇江人,于美国本雪凡尼亚省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长地质。1936年下半年,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与地质调查所为研究烟煤和油页岩的低温干馏石油技术,曾在南京水晶台设立工厂,设有试验装置,由萧之谦主持研究工作。
    (4)罗冕(1888-1958),号冠英,毕业于成都省立高等工业学校矿冶科,后考取公费留学英国,进伯明罕大学冶金系,1918年毕业,获理科学士学位,是西昌的第一个留英学士。在求学期间,曾任薛菲尔钢铁厂工程师。1923年返国后,历任北京农商部矿政司技正、陕西省政府总工程师兼办铜元局、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等职。
    (5)王之桢,号辅周,河北正定人,生于1911年,1936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矿冶系。抗战时期曾任渠江矿业公司工程师,该公司是在抗战中建立起来的小型民营机器钢铁厂,筹备于1939年11月,厂址设于达县铁山老君殿,主要生产灰口铁。
    (6)朱玉崙(1901-1989),河北临城人,1925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矿冶系,1932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工程硕士学位,1935年获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研究院工科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北洋大学教授、矿冶系主任,1938年开始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所长,1946年至1948年主持修复了石景山钢铁厂,任钢铁厂经理。
    (7)俞再麟(1906-1947),浙江嵊县人,中国矿冶工程学会会员。1932年毕业于北洋大学采冶科,得工学士学位。曾在河北唐山开滦矿务局实习20月,后任任南京建设委员会事业处矿业科技佐,抗战时期任经济部矿冶研究所选矿组技士。
    (1)八一三事变后,冶金室仍留守南京,南京失守后,冶金室的仪器设备基本未能撤出,人员撤到重庆后,在四川綦江三岐创设了一个纯铁(海绵铁)冶炼厂,由叶渚沛任厂长。因此矿冶研究所名义上是由矿室和冶金室合并成立,实际上冶金室基本上没有补充人员、设备。
    (1)浮沉试验是利用煤与杂质之间的比重(相对密度)的不同·使彼此分离,是探求煤与杂质关系,以便决定洗选方法。预测产品品质·计算各种效率·就试验程序而论,可分为取样筛析,浮沉分类及化验各项。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