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周原遗址京当类遗存对周人迁岐的指示意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Indicating Effects of the Jingdang Type Remains in Zhouyuan Site to the Migration of the Zhou People to Qi
  • 作者:宋江宁 ; 韩云 ; 陆武
  • 英文作者:Song Jiangning;
  • 关键词:周原遗址 ; 中心聚落 ; 京当类遗存 ; 周人迁岐
  • 英文关键词:Zhouyuan Site;;Central Settlements;;Remains of Jingdang Type;;Migration of the Zhou People to Qi
  • 中文刊名:WEBO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宝鸡市周原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 出版日期:2018-06-15
  • 出版单位:文博
  • 年:2018
  • 期:No.204
  • 语种:中文;
  • 页:WEBO201803005
  • 页数:8
  • CN:03
  • ISSN:61-1009/K
  • 分类号:37-44
摘要
从新石器时代到西周时期,周原遗址处于一种发展壮大的过程。从七星河流域的中心聚落逐渐成长为泾渭流域西部、关中地区直至西周王朝的中心。京当类遗存时期,周原遗址是关中西部社会的中心聚落,为商王朝的统治据点所在。而之后的周人再次选择了这个遗址并将其沿用至西周晚期,反映了周原遗址在京当类时期应是众所周知的社会中心,并辐射和影响着周边。认识这个时期周原遗址在关中西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对于理解周人迁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From the Neolithic Age to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Zhouyuan Site was experiencing a developing and strengthening progress from a central settlement in the Qixing River valley to the center of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valleys of the Jing and Wei Rivers, the Guanzhong region and finally the center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t the time of the remains of the Jingdang Type, the Zhouyuan Site was the central settlement of the society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Guanzhong region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ruling base of the Shang Dynasty. In the later time, the Zhou people also chose this site to reside and continued to use it until the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is long-lasting occupation showed that the Zhouyuan Site was a well-known social center radiating and influencing the peripheral areas during the time of the Jingdang Type. Understanding the core position of the Zhouyuan Site in the society of the western Guanzhong region during this time has important indicating effect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igration of the Zhou people to Qi.
引文
[1]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科学出版社,2010年;马赛:《聚落与社会--商周时期周原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宋江宁:《区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商代关中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2]石璋如:《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下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8年。
    [3]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95~182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4]徐天进:《试论关中地区的商文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第221~24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5]孙华:《陕西扶风壹家堡遗址分析--兼论晚商时期关中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关系》,《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6]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
    [7]付仲杨:《周原商代遗存的分期与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付仲杨:《老堡子遗址商代遗存的年代与性质研究》,《考古学集刊》(17),科学出版社,2010年。
    [8]马赛:《聚落与社会--商周时期周原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9]宋江宁:《关于“先周文化”的几点思考》,《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
    [10]宋江宁:《商文化京当类与郑家坡类遗存关系探讨》,《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
    [11]宋江宁:《区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商代关中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2]王光永:《陕西省岐山县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977年第12期。
    [13]罗西章:《扶风美阳发现商周铜器》,《文物》1978年第10期;确定铜器出土地点的见齐浩、张天宇:《周原遗址新见京当型铜器墓浅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年第11期。
    [14]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8),文物出版社,1983年。
    [15]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七星河流域2002年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4期。
    [16]齐浩、张天宇:《周原遗址新见京当型铜器墓浅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年第11期。
    [17]雷兴山、种建荣:《周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结构新识》,《大宗维翰--周原青铜器特展》,文物出版社,2014年。
    [18]此数据参考了马赛《聚落与社会--商周时期周原遗址的考古学研究》一文,其中周原遗址京当型与先周时期遗存分布范围不重合,但面积相当。
    [19]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七星河流域2002年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4期;周原考古队:《2004年秋季周原老堡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7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20]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第298页4-A4的遗址面积为25万平方米,高西省调查中数据为40万平方米;高西省:《陕西扶风县益家堡商代遗址的调查》,《考古与文物》1989年5期;北京大学考古系:《陕西扶风壹家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1期;孙华:《关中商代诸遗址的新认识--壹家堡遗址发掘的意义》,《考古》1993年第5期;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陕西扶风县壹家堡遗址1986年度发掘报告》,《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孙华:《陕西扶风壹家堡遗址分析--兼论晚商时期关中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关系》,《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上述诸文中都有对遗址分期的介绍,最详细者为最后一文,本文以最后一文为准。
    [21]孙华:《陕西扶风壹家堡遗址分析--兼论晚商时期关中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关系》,《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2]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
    [23]宋江宁:《对关中地区几个商代遗址分期的再考察》,《西部考古》第9辑,科学出版社,2015年。
    [24]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第374页16-A16的遗址面积为10万平方米。发掘简报中的面积为30万平方米,后者是在文物地图集出版后的新数据,较为可靠;秋维道:《陕西礼泉县发现两批商代铜器》,《文物资料丛刊》第3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礼泉朱马嘴商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5期。
    [25]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
    [26]王秀梅译注:《诗经》,中华书局,2015年。
    [27][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
    [28]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七星河流域2002年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