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反思与展望:赛博格时代的传播图景——2018年新媒体研究综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flection and Prospect: The Communication Picture of the Cyber Age——A Review of New Media Studies in 2018
  • 作者:苏涛 ; 彭兰
  • 英文作者:SU Tao;PENG Lan;Literature and Media School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New Media Research Center at Tsinghua;
  • 关键词:新媒体 ; 赛博格 ; 人工智能 ; 区块链 ; 知识付费 ; 研究综述
  • 英文关键词:New Media;;Cyborg;;Paying for Knowledge;;AI;;Blockchain;;Research review
  • 中文刊名:GJXW
  •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 机构: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民族大学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1-23
  • 出版单位:国际新闻界
  • 年:2019
  • 期:v.41;No.291
  • 语种:中文;
  • 页:GJXW201901003
  • 页数:17
  • CN:01
  • ISSN:11-1523/G2
  • 分类号:43-59
摘要
2018年可谓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反思之年。这一年,学者们一边向后看,回顾、总结传播学传入中国四十年来的发展;一边向前看,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冲击下的未来传播图景展开多维的思考和想象。2018年的新媒体研究,正是在忧思与希望并存、反思与期冀同在过程中,迎接已经到来的赛博格时代。
        2018 is the year of reflection on Chinese new media research. This year, scholars hav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in China for 40 years. While looking forward,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 and imagination on the future communication landscape under the impact of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lockchain. New media research of 2018 is waiting for the arrival of Cyborg Age.
引文
巴志超,李纲,毛进,徐健(2018)。微信群内部信息交流的网络结构、行为及其演化分析--基于会话分析视角。《情报学报》,(10),1009-1021。
    陈敏,黄睿(2018)。“大V”去哪儿了?--基于微博、微信、知乎南海仲裁案讨论文本的分析。《新闻记者》,(07),61-72。
    陈天虹,胡泳(2018)。文化针灸模式的粉丝行动主义。《新闻爱好者》,(08),30-32。
    陈卫星(2018)。媒介域的方法论意义。《国际新闻界》,(02),8-14。
    常江(2018)。生成新闻:自动化新闻时代编辑群体心态考察。《编辑之友》,(04),76-82。
    曹钺,骆正林,王飔濛(2018)。“身体在场”:沉浸传播时代的技术与感官之思。《新闻界》,(07),18-24。
    杜智涛,徐敬宏(2018)。从需求到体验:用户在线知识付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新闻与传播研究》,(10),18-39+126。
    邓建国(2018)。新闻=真相?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业的未来。《新闻记者》,(05),83-90。
    范以锦(2018)。人工智能在媒体中的应用分析。《新闻与写作》,(02),60-63。
    宫贺(2018)。网络信任对信息传递与意见寻求的影响--基于微信用户与微信群的实证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03),86-95。
    高莉莎(2018)。“移动主体熟人社会”:基于少数民族农民工手机微信使用的研究。《新闻大学》,(02),36-45+150。
    高菲(2018)。短视频发展的现状和瓶颈。《当代传播》,(04),33-36+40。
    胡泳,崔晨枫,吴佳倢(2018)。中外报业付费墙实践对比及省思。《当代传播》,(05),26-30+35。
    胡岑岑(2018a)。网络社区、狂热消费与免费劳动--近期粉丝文化研究的趋势。《中国青年研究》,(06),5-12+77。
    胡岑岑(2018b)。建构社区与制造快感:网络社区中粉丝的交流实践类型及意义。《国际新闻界》,(03),152-173。
    何苑,张洪忠(2018)。原理、现状与局限:机器写作在传媒业中的应用。《新闻界》,(03),21-25。
    计海庆(2017)。赛博格分叉与N.维纳的信息论生命观。《哲学分析》,(06),122-132+194。
    姬广绪(2018)。城乡文化拼接视域下的“快手”--基于青海土族青年移动互联网实践的考察。《民族研究》,(04),81-88+125。
    蒋卫阳(2018)。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传媒评论》,(04),15-19。
    刘海龙(2018)。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国际新闻界》,(02),37-46。
    刘婷,张卓(2018)。身体-媒介/技术:麦克卢汉思想被忽视的维度。《新闻与传播研究》,(05),46-68+126-127。
    刘娜(2018)。重塑与角力:网络短视频中的乡村文化研究--以快手APP为例。《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161-168。
    李静,杨晓冬(2018)。社交媒体中“医疗众筹”信息分享行为研究:转发还是不转发?。《新闻与传播研究》,(02),64-79+127。
    李武,毛远逸,黄扬(2018a)。框架效应、进展信息对公益众筹意愿的影响。《新闻与传播评论》,(05),68-78。
    李武,许耀心,丛挺(2018b)。在线付费问答平台用户感知价值对付费意愿的影响--基于过去行为的调节效应分析。《新闻界》,(10),92-100。
    李镓,陈飞扬(2018)。网络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群体的网络互动研究--以虚拟歌姬“洛天依”为个案。《中国青年研究》,(06),20-25。
    吕鹏,王明漩(2018)。短视频平台的互联网治理:问题及对策。《新闻记者》,(03),74-78。
    梁玲(2018)。短视频的火爆让传统出版业反思什么?。《编辑学刊》,(06),41-47。
    马澈,穆天阳(2018)。一种新的互联网知识传播范式:“知识付费”的逻辑与反思。《新闻与写作》,(04),40-47。
    马志浩,林仲轩(2018)。粉丝社群的集体行动逻辑及其阶层形成--以SNH48 Group粉丝应援会为例。《中国青年研究》,(06),13-19+45。
    孙玮(2018)。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新闻记者》,(06),4-11。
    彭兰(2018a)。自拍:一种纠结的自我技术。《新闻大学》,(05),45-55+76。
    彭兰(2018b)。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国际新闻界》,(06),88-109。
    彭兰(2018c)。假象、算法囚徒与权利让渡:数据与算法时代的新风险。《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5),20-29。
    彭兰(2018d)。平台机制与用户意愿:知识付费的两大要素解析。《中国编辑》,(11),11-17。
    仇筠茜,陈昌凤(2018a)。黑箱: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生产格局嬗变。《新闻界》,(01),28-34。
    仇筠茜,陈昌凤(2018b)。基于人工智能与算法新闻透明度的“黑箱”打开方式选择。《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84-88+159。
    谭小荷(2018a)。基于区块链的新闻业:模式、影响与制约--以Civil为中心的考察。《当代传播》,(04),91-96。
    谭小荷(2018b)。加密经济重构媒体生态?区块链驱动下的新闻商业模式创新--基于Press Coin的案例。《新闻界》(06),10-17。
    吴果中,李泰儒(2018)。用区块链技术打击虚假新闻--Userfeeds与PressCoin模式介绍。《新闻战线》,(13),88-90。
    王渊,王翔(2018)。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法律问题。《当代传播》,(04),84-87。
    王志刚(2018)。论人工智能出版的版权逻辑。《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8),15-19+48。
    王晗啸,于德山(2018)。意见领袖关系及主题参与倾向研究--基于微博热点事件的耦合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01),51-65+127。
    王昀(2018)。新媒介研究拐点:人工智能时代传播学的现貌与反思。《编辑之友》,(02),60-66。
    肖荣春(2018)。微信群的“社会互助”与“故事讲述”--一项基于美国华人社区微信群的探索性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01),66-83+127-128。
    薛可,余来辉,余明阳(2018)。社交媒体政治新闻使用的性别和代际差异--基于中国网民调查的实证分析。《新闻记者》,(07),53-60。
    徐敬宏,程雪梅,胡世明(2018)。知识付费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编辑之友》(05),13-16。
    杨江华(2018)。从网络走红到网红经济:生成逻辑与演变过程。《社会学评论》,(05),13-27。
    喻国明,段泽宁,孙琳(2018)。计算社会科学框架下内容付费产品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2),7-12。
    余婷,陈实(2018)。人工智能在美国新闻业的应用及影响。《新闻记者》,(04),33-42。
    曾庆香,陆佳怡(2018)。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生产:主体网络与主体间性。《新闻记者》,(04),75-85。
    郑宁(2018)。“人工智能+媒体”时代的法律问题。《青年记者》,(13),24-26。
    郑满宁(2018)。公共事件在微信社群的传播场域与话语空间研究。《国际新闻界》,(04),76-96。
    张媛,文霄(2018)。微信中的民族意识呈现与认同构建:基于一个彝族微信群的考察。《国际新闻界》,(06),122-137。
    张军(2018)。流动的权力:“科层式微信群”的权力实践研究。《社会科学战线》,(09),213-222。
    张继伟(2018)。付费阅读:财新网的思考与实践。《新闻战线》,(05),27-29。
    张昱辰(2018)。跨学科视野中的媒介融合研究:多重维度与范式。《新闻记者》,(06)19-27。
    周裕琼(2018)。数字弱势群体的崛起:老年人微信采纳与使用影响因素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07),66-86+127-128.
    1.本文的文献检索方式如下:首先收集2018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记者》《新闻界》《当代传播》七种期刊上全部新媒体研究论文;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主题聚类,提炼出一些关键词(如算法、知识付费等),并在知网全文期刊库进行第二次检索;最后,以我国一些著名新媒体研究学者为关键词进行第三次检索。通过三次检索,一共收集文献四百余篇。文献的最终采纳,以问题意识是否清晰、研究方法是否得当、研究结论是否可靠、研究议题是否新鲜等作为标准。由于截稿日期的原因,本年的文献检索只能截止到2018年11月。
    2 .参见:艾瑞咨询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http://report.iresearch.cn/wx/report.aspx?id=31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