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哈民忙哈文化玉器初探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Preliminary Study about Jade of the Haminmangha Culture
  • 作者:范杰
  • 英文作者:Fan Jie;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哈民忙哈文化 ; 玉文化 ; 影响
  • 英文关键词:the Haminmangha culture;;Jade culture;;Influence
  • 中文刊名:DFHY
  • 英文刊名:Local Culture Research
  • 机构: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 出版日期:2017-10-15
  • 出版单位:地方文化研究
  • 年:2017
  • 期:No.29
  • 语种:中文;
  • 页:DFHY201705007
  • 页数:10
  • CN:05
  • ISSN:36-1322/C
  • 分类号:68-77
摘要
哈民忙哈文化是东北地区一支重要的玉文化区,其分布范围已经深入嫩江流域。从玉器制作工艺、造型风格、文化内涵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可知,哈民忙哈文化包含多种文化因素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从出土位置和典型器物上看,反映了周邻文化对哈民忙哈文化进一步的渗透。哈民忙哈文化具有红山文化特征、黑吉地区史前玉文化留下的种种痕迹,并且透露出零星的小珠山中层文化因素,反映当时多种文化对哈民忙哈文化意识形态的不断争夺和角力。
        The Haminmangha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jade culture in Northeast China. Its distribution has been deep into the Nenjiang River and the use of jade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We can find that the jade of the Haminmangha culture contains a variety of cultural factors and a certain independence and by compar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modeling styl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From researching unearthed utensils location and typical artifacts,the Haminmangha culture of jade reflects further penetration of surrounding culture and deeper meaning. We can konw a variety of cultures are constantly competing and wrestling with the ideology of the Haminmangha cultural from the hongshan culture influence the Haminmangha culture than others, and the prehistoric jade culture of Jilin province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 left various traces,and reveal sporadic factors of the Xiaozhushan middle layer culture.
引文
(1)朱永刚,吉平:《探索内蒙古科尔沁地区史前文明的重大考古新发现——哈民忙哈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与学术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4期,第82-86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聚落考古中心:《论哈民遗址与哈民忙哈文化——“哈民遗址现场学术研讨会”侧记》,《南方文物》2013年第4期,第146-151页。郑钧夫,朱永刚,吉平:《试论哈民忙哈文化》,《边疆考古研究》2014年第1期,第247-263页。
    (2)刘国祥:《红山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
    (3)朱永刚:《哈民忙哈遗址经济形态研究:一个居住模式与生态环境悖论的推导》,《边疆考古研究》2016年第1期,第305-318页。
    (4)王立新、金旭东、段天璟、汤卓炜:《吉林白城双塔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学报》2013年第4期,第501-533页。
    (5)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安市后套木嘎遗址AⅢ区发掘简报》,《考古》2016年第9期,第3-24页。
    (6)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科右中旗哈尔沁新石器时代遗址》,《草原文物》2011年第1期,第12-16页。
    (1)塔拉,吉平:《内蒙古南宝力皋吐墓地及遗址又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8年12月19日,第5版。
    (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辽市扎鲁特旗道老杜粮库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四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54-267页。
    (3)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兴安盟文物管理站:《内蒙古科右中旗嘎查营子遗址调查》,《北方文物》2005年第1期,第5-10页。郑钧夫,朱永刚:《内蒙古科右中旗嘎查营子史前遗址复查与初步研究》,《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第402-414页。
    (4)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科左中旗文物管理所:《科左中旗白菜营子遗址复查与遗存试析》,《内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第2期,第1-8页。
    (5)朱永刚,王立新:《敖恩套布和西固仁茫哈遗址复查与遗存辨析》,《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第325-342页。
    (6)刘丹,马海,王立新,石杰:《内蒙古开鲁县小泡子遗址的调查与初步认识》,《边疆考古研究》2013年第1期,第29-41页。
    (7)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科尔沁左翼后旗阿仁艾勒遗址调査与遗存试析》,《草原文物》2011年第1期,第1-11页。
    (8)王国范:《吉林通榆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第4期,第50-59页。白城市博物馆,通榆县文管所:《吉林省通榆县敖宝山遗址复查》,《博物馆研究》2006年第4期,第42-47页。
    (9)朱永刚,郑钧夫:《通榆县三处史前遗址调査与遗存分类》,《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第334-352页。
    (10)吉林省文化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通榆县长坨子四处遗址的发掘》,《北方文物》2011年第3期,第3-7页。
    (11)王立新,宋德辉,夏宏宇:《吉林洮南四海泡渔场家属区遗址的复查与初步认识》,《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第353-364页。
    (12)王立新,豆海峰:《吉林洮南四海泡子四处遗址调查与初步认识》,《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第343-363页。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883——2003年度)》,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101、314、108、379、103、464页。
    (2)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文物》1984年第6期,第1-5+98页。
    (3)邵国田:《草帽山祭祀遗址群》,《敖汉文物精华》,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27-29页。
    (4)孙长庆,殷德明,干志耿:《黑龙江新石器时代玉器研究——兼论黑龙江古代文明的起源》,《考古学文化论集(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104-134页。
    (1)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黑龙江省杜尔伯特李家岗新石器时代墓葬清理简报》,《北方文物》1991年第2期,第9-12、113-114页。
    (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883—2003年度)》,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105页。
    (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883——2003年度)》,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328页。
    (4)徐风:《黑龙江庆安县出土玉器、石器》,《考古》1993年第4期,第378-379页。
    (5)刘国祥:《黑龙江史前玉器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第1其,第72-86、96页。
    (6)黄宣佩,张明华.:《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1,第29-58、139-144页。
    (1)于建设:《红山玉器》,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第150页。
    (2)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饶河县文物管理所:《黑龙江饶河县小南山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1996年第2期,第1-8、97-98页。
    (3)徐风:《黑龙江庆安县出土玉器、石器》,《考古》1993年第4期,第378-379页。
    (4)许玉林,苏小幸:《大连市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4年第3期,第287-329、402-409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59页。
    (1)朱泓,周亚威,张全超,吉平:《哈民忙哈遗址房址内人骨的古人口学研究——史前灾难成因的法医人类学证据》,《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第26-33、17页。朱永刚,吉平:《内蒙古哈民忙哈遗址房址内大批人骨遗骸死因蠡测——关于史前灾难事件的探索与思考》,《考古与文物》2016年第5期,第75-82页。
    (2)李文信:《依兰倭肯哈达的洞穴》,《考古学报》1954年第1期,第61-75、147-153页。
    (3)刘国祥:《吉林史前玉器试探》,《北方文物》2001年第4期,第6-16页。
    (1)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内蒙古翁牛特旗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13-21页。
    (2)张星德:《海金山遗址勾形玉器引发的思考——三星他拉式玉龙年代与文化属性考察》,《文博》2008年第2期,第40-43页。
    (3)华玉冰:《说玦》,《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27-336页。叶舒宪:《红山文化玉蛇耳坠与<山海经>珥蛇神话——四重证据求证天人合一神话“大传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第186-190页。华玉冰:《红山文化玉璧寓意管窥》,《第九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105年,第3-12页。
    (4)方韬译注:《山海经·海外西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52页。
    (5)方韬译注:《山海经·海外西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