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方豪强与东汉初年政局——以两淮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gional Strongmen of Huainan and Huaibei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Early Latter Han
  • 作者:刘萃峰
  • 英文作者:LIU Cui-feng;
  • 关键词:两淮豪强 ; 新莽政权 ; 东汉王朝 ; 诸王之乱 ; 地方势力
  • 中文刊名:LWBI
  • 英文刊名:Historical Review
  • 机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2-01
  • 出版单位:史林
  • 年:2018
  • 期:No.171
  • 语种:中文;
  • 页:LWBI201801005
  • 页数:11
  • CN:01
  • ISSN:31-1105/K
  • 分类号:37-45+222-223
摘要
新汉之际政治的焦点是中央政权与地方豪强的博弈,该时期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从对抗到妥协,最终走向合作,两淮豪强的兴衰充分反映了这一过程。他们是推翻新莽政权的力量之一,光武年间借"度田"等事件制造混乱,明帝时期因卷入诸王之乱而受到严重打击,直至章帝时基本融入统一政权之中。
        One of the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Wang Mang's New Regime and the Latter Han lay in the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entral court and regional strongmen.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regional lords of Huainan and Huaibei epitomized the course.On the one hand,the lords played a great role in the mission overthrowing the usurpative Xin Regime;but on the other hand,they brought chaos to the newly-founded Latter Han by rebelling against the founding emperor's effort to(re-)measure land occupied by local strongmen.It was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Ming that the central court dealt a heavy blow to the high lords of Huainan and Huaibei.Then,the regional warlords were polit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new dynasty.
引文
(1)有关两汉“郡国大姓”的名称,学界主要有“豪强”“豪族”“豪杰”“豪右”等说法,诸说区别不大,详见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崇文书局2003年版,第2-12页。这里笔者选用“豪强”这一通用的称呼。
    (2)南阳豪族的研究主要有:宇都宫清吉:《劉秀と南陽》,《漢代社会経済史研究》,弘文堂1955年版;五井直弘:《光武帝と南陽豪族》,《漢代の豪族社会と国家》,名著刊行会2001年版,第239-244页;马彪:《秦汉豪族社会研究》,中国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166页;崔向东、王金阳:《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4期。河北地区豪族的研究主要有:崔向东:《河北豪族与两汉之际的社会政治》,《河北学刊》2002年第1期;小嶋茂稔:《漢代国家統治の構造と展開》第一章第二节《後漢政権の確立過程---劉秀と河北》,汲古書院2009年版,第79-89页。
    (3)主要研究有木村正雄:《中国古代農民叛亂の研究》,東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版,第219-392页;余英时:《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五井直弘:《両漢交替期の叛乱》,《漢代の豪族社会と国家》,第141-160页;陈苏镇:《东汉的豪族与吏治》,《文史哲》2010年第6期;崔向东:《西汉不同地域豪族与王莽新朝的灭亡》,《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6期。相关学术史回顾还可参见小嶋茂稔:《漢代国家統治の構造と展開》,第73-78页。
    (4)关于两汉豪族的地域特点,可参见以下论著:鶴間和幸:《漢代豪族の地域的性格》,《史学雜誌》第87編第12号,1978年;崔向东:《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版。
    (1)《后汉书》卷11《刘盆子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78页。
    (2)《后汉书》卷1上《光武帝纪》上,第16页。
    (3)《后汉书》卷12《刘永传》,第494页。
    (4)刘永、张步等政权之兴废可参见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216页;木村正雄:《中国古代農民叛亂の研究》,第371-392页;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261页。
    (1)杨联陞:《东汉的豪族》,《清华学报》第11卷第4期,1936年。
    (2)张谭,《汉书》无传,事迹散见于《百官公卿表》《郊祀志》《王尊传》《冯奉世传附子冯野王传》等卷中。其中,卷19下《百官公卿表下》载:元帝永光四年(前40)“光禄大夫琅邪张谭仲叔为京兆尹,四年不胜任免”,竟宁元年(前33)“三月丙寅,太子少傅张谭为御史大夫,(建始)三年(前30)坐选举不实免”,见《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19、822页。
    (3)《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545-546页。
    (4)连云港市博物馆、东海县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尹湾汉墓简牍》图版第15页(编号为YM6D3反·1),释文见第8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5)《孔宙碑》碑阴,《集古录》《金石录》《隶释》等金石文字汇编中均有收录,笔者所用材料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石刻拓本数据,该图版现已电子化,网址见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db-machine/imgsrv/takuhon/type_b/menu/6.html.
    (6)《尹湾汉墓简牍》图版第18页(编号为YM6D7正),释文见第119页。
    (7)即《元延二年日记》第28简,见《尹湾汉墓简牍》图版第62页,释文见第140页。
    (8)黎明钊:《汉代东海郡的豪族大姓:以〈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及〈赠钱名籍〉为中心》,《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9期,2000年。
    (1)《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下》,第66页。
    (2)围绕“度田”的问题,曹金华、孟素卿、高敏、臧知非、袁延胜等学者都有研究,与本文主旨无关,此处不再详列,学术史回顾可参见小嶋茂稔:《建武度田政策始末攷(上):後漢の建国期における国家と社会》,《山形大学紀要》(社会科学)第33卷第1号,2002年。
    (3)《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下》,第67页。
    (4)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四“后汉书间有疏漏处”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2-83页。
    (5)陈苏镇:《论东汉外戚政治》,《北大史学》第15辑。以下所引陈苏镇观点均出自此文,不再逐一出注。
    (6)《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下》,第66页。
    (7)二人事迹分别见《后汉书·鲍永传》《后汉书·李章传》。
    (1)《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下》,第67页。
    (2)《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下》,第68页。
    (3)《后汉书》卷24《马援传》,第838页。又,《马援传》作“晥城”,本纪作“皖城”,二字同,本文以下皆作“皖城”。
    (4)《后汉纪》卷7《光武皇帝纪七》,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6页。
    (5)《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下》,第72页。
    (6)东海王先为阴氏子刘阳,后为废太子郭氏子刘强。
    (7)封在两淮地区的还有临淮公刘衡,但他在建武十七年去世,未及进爵为王。
    (8)《后汉书》卷42《广陵思王荆传》,第1446-1447页。
    (1)曹金华:《论东汉前期的诸王之乱》,《史学月刊》1996年第5期。
    (2)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冨谷至:《白虎観会議前夜》,《史林》第63卷第6号,1980年;狩野直禎:《後漢政治史の研究》,同朋舍出版1993年版,第249-258页;曹金华:《论东汉前期的诸王之乱》,《史学月刊》1996年第5期;廖伯源:《东汉楚王英案考论》,《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5期,1996年;東晉次:《後漢時代の政治と社会》,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5年版,第49-57页;王健:《楚王刘英之狱探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陈苏镇:《论东汉外戚政治》,《北大史学》第15辑等。
    (3)狩野直禎:《後漢政治史の研究》,第255页。
    (4)但他认为这些豪杰是在郭氏的领导下,意图推翻南阳豪族集团的统治,似乎不太符合实情,这一点上文已经辨析。
    (5)诸王的具体情况参见《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
    (1)泾县更是远在江南。
    (2)《后汉书》卷42《广陵思王荆传》,第1448页。
    (3)关于东汉山阳国、广陵国疆域的变迁,还可参见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48-59、81-82页。
    (4)《后汉书》卷29《鲍永传附子昱传》,第1022页。
    (5)《后汉纪》卷11《孝章皇帝纪上》“袁宏曰”,第207页。
    (6)王健:《楚王刘英之狱探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
    (7)钱大昭:《后汉书补表》,《二十五史补编》本;柳春藩:《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9-176页。
    (8)《后汉书》卷41《寒朗传》,第1417页。
    (9)王健:《楚王刘英之狱探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后汉书》卷24《马援传》,第851页。
    (2)许建强、邱雪峰:《安徽寿县寿春镇计生服务站东汉墓遗物及相关问题》,《东南文化》2014年第3期。
    (3)又,东汉广陵思王刘荆的陵寝20世纪80年代在江苏邗江县被发现,出土“广陵王玺”之印。该墓规模不小,又出土不少精美文物,亦可侧面证明明帝的优待政策。见南京博物院:《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文物》1981年第11期。
    (4)《后汉书》卷3《肃宗孝章帝纪》,第157-158页。
    (5)张宁:《方洲集》卷3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王夫之:《读通鉴论》卷7《明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0页。
    (7)《后汉书》卷10上《明德马皇后纪》,第410页。
    (1)《后汉纪》卷11《孝章皇帝上》“袁宏曰”,第219页。
    (2)《后汉书》卷3《孝章皇帝纪》范晔“论曰”引魏文帝语,第159页。
    (3)以地理方式改变政治格局的说法由周振鹤较早提出,参见周振鹤:《范式的转换---沿革地理-政区地理-政治地理的进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4)详细情况请参看冯世明:《东汉官僚的地域构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7年。
    (5)如南京博物院:《徐州贾汪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3期;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寿县博物馆:《安徽寿县茶庵马家古堆东汉墓》,《考古》1966年第1期;南京博物院:《徐州土山汉墓清理简报》,《文博通讯》第15辑,197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市博物馆:《安徽淮北市李楼一号、二号东汉墓》,《考古》2007年第8期等。相关发掘简报、报告很多,聊举几例,不再全列。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