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共同体的当代建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
  • 作者:宁乐锋 ; 何艳
  • 英文作者:NING Lefeng;HE Yan;
  • 关键词: ; 自然生命共同体 ; 民族共同体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英文关键词:community of natural life;;community of nation;;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 中文刊名:LYXD
  • 英文刊名: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 机构: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0
  • 出版单位:理论与现代化
  • 年:2019
  • 期:No.256
  • 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梦背景下云南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项目编号:ZD201701;;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边疆民族地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逻辑研究”,项目编号:YB2016004
  • 语种:中文;
  • 页:LYXD201902005
  • 页数:10
  • CN:02
  • ISSN:12-1166/C
  • 分类号:43-52
摘要
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阈内,从虚假共同体向真正共同体的迈进要经历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建设什么样的共同体,如何建设共同体,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实践中不得不回应的课题,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理论使命。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审视共同体的当代建构,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的现时代,着眼于人与自然界共生共在的应然态势、民族国家的客观现实存在、世界历史的必然潮流,自然生命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是必要的建构选择。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thought of community, the transition from a false community to a real community involves a period of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During this stage, the kind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way to build a community is a practical subject that realistic socialist construction has to respond to,and also the inevitable theoretical mission of Marxism in the 21 st century. We should inherit and develop Marx's thought of community, and examine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with Marxism in the21 st century. In the present age, in which the worl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attern is undergoing a major change, the community of natural life, the community of national destiny and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should be the necessary choice, which focus on the natural trend of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the nation-state,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world history.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1-422.
    [3]肯尼斯·J.格根.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M].杨莉萍,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402.
    [4]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8.
    [5]于春洋.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理论、历史与现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90.
    [6]林尚立.论人民民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54.
    [7]迈克尔·桑德尔.民主的不满:美国在寻求一种公共哲学[M].曾纪茂,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6.
    [8]郝时远.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34.
    [9]张曙光.“类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126.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11]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迪斯.合作的物种:人类的互惠性及其演化[M].张弘,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275.
    [12]戴安娜·布赖登,威廉·科尔曼.反思共同体:多学科视角与全球语境[M].严海波,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95.
    [13]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
    [14]沈壮海.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1.
    (1)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2)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根据上面的论述,这已经很清楚了。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1-54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