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字说创作看元代冠礼的传承与变迁——兼论儒家的成人观念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贺少雅
  • 关键词:元代 ; 字说 ; 冠礼 ; 成人观念
  • 中文刊名:WHYA
  • 英文刊名:Cultural Heritage
  •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 出版日期:2016-09-20
  • 出版单位:文化遗产
  • 年:2016
  • 期:No.44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项目审批号:14AZD12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语种:中文;
  • 页:WHYA201605009
  • 页数:9
  • CN:05
  • ISSN:44-1645/G0
  • 分类号:50-58
摘要
字说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其源于古代冠笄之礼中的祝辞,兴起于宋代,发展于元代,兴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以后。元代是宋代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传统礼仪走向复兴的重要发展时期。从元代字说的写作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古代冠礼的"加冠命字"仪节正在重建,另一方面,冠礼仪式各环节之间正发生着转化和分离,主要表现在:字说写作逐渐盛于加冠祝辞、"加冠"和"命字"仪节发生分离、宾者与冠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多元化。同时,字说文体中对冠者名字内涵的解说折射出了当时儒家的成人观念和价值导向。
        
引文
(1)(明)吴讷、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47页。
    (2)学者刘成国认为,字说与字序、字解等基本等同,但与字辞有一定区别,而且字说与名说有密切关系,可能还融合了历代皇帝改名诏及诫子书的文体内容。参见其《宋代字说考论》,《文学遗产》2013年第6期。
    (3)关于字说的历史发展,学者刘成国认为“字说发轫于中唐,蔚兴于两宋,而泛滥于元、明、清三朝”。但本人认为,用“发展期”代替“泛滥”一词比较合适。首先,若仅从数量上来看,刘氏一说可行(据本人的统计,字说创作在宋代以前为1篇,两宋辽金约460篇,元代490篇左右,明清两代分别在500篇和200篇以上),但字说写作在元代初期并不多,一些儒学大家如姚枢、许衡等均仅有几篇,而到元代中后期,字说作品才得以大肆发展。再者,元代字说写作相对集中,如仅理学家吴澄一人即有85篇。最后,元代享国时间不长,字说在民间社会的真正影响有多大,实不敢定论,所以“泛滥”的提法似可商榷。
    (1)参见郭英德《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2)叶国良:《礼仪与文体》,《中国文化研究》2015年夏之卷,第106-107页。
    (3)参见叶国良《冠笄之礼的演变与字说兴衰的关系---兼论文体兴衰的原因》,《台大中文学报》第12期,2005年5月。
    (4)请参见叶国良《冠笄之礼的演变与字说兴衰的关系---兼论文体兴衰的原因》(《台大中文学报》第12期,2005年5月),刘成国《宋代字说考论》(《文学遗产》2013年第6期),张海鸥《宋代的名字说与名字文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邓锡斌《宋代名字说的文体渊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等文章。
    (5)韩钟文:《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6)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5册,卷497,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1页。
    (7)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37册,卷1172,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02页。
    (1)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5册,卷497,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2)刘成国:《宋代字说考论》。
    (3)参见叶国良《冠笄之礼的演变与字说兴衰的关系---兼论文体兴衰的原因》、李隆献《历代成年礼的特色与沿革---兼论成年礼衰微的原因》的相关论述。
    (4)依照字说与冠礼关系的紧密程度,有的指明冠义和字义,标题上就有体现,如冠礼祝辞、冠辞、冠说、冠赞;有的在标题上没有体现,但是文中有对冠义的阐述;有的只是阐发名字的含义和儒家的成人观念;有的与冠笄礼关系不大,如名(字)说、改名说。古代女子由于“十五始嫁,笄而字”,所以名字说多是加笄命名字或者加笄命字,前者如宋陈着《名女洸字汝玉说》《名女冲字汝和说》《名女清字汝则说》和游九言《上官氏女甥名说》《黄氏三女甥名说》,后者如刘克庄《陈倩玉女》。
    (5)(元)何中《知非堂稿》卷7,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4册,影印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02页。本文作者校点。
    (6)参见李隆献《历代成年礼的特色与沿革---兼论成年礼衰微的原因》,《台大中文学报》第18期,2003年6月。
    (7)(宋)司马光:《书仪》卷2,《丛书集成初编》第104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8)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第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892页。
    (9)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53册,卷1632,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下同,从略)2004年版,第335页。
    (10)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46册,卷1430,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51页。
    (11)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21册,卷66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90页。
    (1)(元)郑泳撰,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14册,济南:齐鲁出版社1997年版,第396页。
    (2)祖生,即养正之名。(元)何中:《知非堂稿》卷7,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4册,第503页。本文作者校点。
    (3)从目前的材料中,还很难看到元代民间社会的冠礼仪式,所以不能判断仪式中是否还有规范的祝辞,字说与冠礼上的祝辞之间的关系等,留待以后讨论。
    (4)(元)吴澄:《吴文正集》卷7,收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7册,第88页。
    (5)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25册,卷80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52-453页。
    (1)杨天宇:《仪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2页。
    (2)(宋)司马光:《书仪》卷2,《丛书集成初编》第1040册,第19页。
    (3)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第7册,第892页。
    (4)(元)郑泳撰,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14册,济南:齐鲁出版社1997年版,第398页。
    (5)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3册,卷84,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158页。
    (6)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21册,卷65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49页。
    (7)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5册,卷498,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8)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52册,卷1595,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1)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24册,卷768,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30页。
    (2)《黄溍集》(全4册)第1册,卷6,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19页。
    (3)庶人阶层取字,据史料看,至少在明代以前不多见,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1《佞幸》“伶人称字”条载:“丈夫始冠则字之,后来遂有字说,重男子美称也。惟伶人最贱,谓之娼夫,亘古无字……虽至与人主狎,终不敢称字。后世此辈侪于四民,既有字且有号,然不过施于市廛游冶儿,不闻称于士人也。”(杨万里校点,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56-457页)。
    (4)刘成国:《宋代字说考论》。
    (5)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26册,卷838,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20页。
    (6)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7册,卷218,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245页。
    (1)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5册,卷497,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2)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60册,卷1854,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623-624页。
    (3)刘成国:《宋代字说考论》。
    (4)(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全三册)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5)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第7册,第892页。
    (6)(元)郑泳撰,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14册,第396页。
    (7)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5册,卷498,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8)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60册,卷1854,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624页。
    (9)(元)谢应芳:《子京字说》,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43册,卷1348,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14页。
    (10)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8册,卷57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
    (11)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21册,卷65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页。
    (12)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5册,卷498,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1)杨天宇:《礼记译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13页。
    (2)杨天宇:《礼记译注》(下),第814页。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版,第149页。
    (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版,第12页。
    (5)蒋南华等注译:《荀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3页。
    (6)朱义禄:《论儒家的“成人之道”》,《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
    (7)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7册,卷550,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8)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60册,卷1854,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625页。
    (9)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5册,卷497,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1)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3册,卷84,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页。
    (2)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27页。
    (3)杨宽:《“冠礼”新探》,《古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