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催化效应还是替代效应:互联网使用对农民参与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基于全国性数据的实证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atalytic Effect or Substitution Effect?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Internet Use and Sudden Mass Disturbance Based on CGSS2010
  • 作者:易承志
  • 英文作者:Yi Chengzhi;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关键词:互联网使用 ; 参与 ; 突发性群体性事件 ; 社会和谐
  • 英文关键词:Internet use;;participation;;sudden mass disturbance;;social harmony
  • 中文刊名:HZ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1-27
  • 出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57;No.251
  • 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基于大都市安全发展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化解模式创新研究”(13ZS118)
  • 语种:中文;
  • 页:HZSD201801006
  • 页数:13
  • CN:01
  • ISSN:42-1040/C
  • 分类号:40-52
摘要
现有研究对互联网使用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参与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主要有催化论与替代论两种观点。基于CGSS2010的全国性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农民的互联网使用对其参与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频率的提高并没有显著增加农民参与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概率,也就是说,互联网使用没有对农民参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发挥催化效应;相反,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农民参与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概率,显示出了互联网使用对突发群体性事件参与的替代效应。基于研究发现,考虑到当前农村网民占比和网民规模均远低于城市,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农村互联网使用的普及,缩小城乡信息鸿沟,对于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use and sudden mass disturbance is controversial,mainly embodied as the two views of catalytic theory and alternative theory.Based on a large sample survey data of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2010(CGSS2010),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studies the impact that Internet use exerts on peasants'participation in sudden mass disturbance in China.Results show that,the effect that Internet use has on peasants'participation in sudden mass disturbance is not significantly positive but significantly negative.Namely,the Internet use exerts no catalytic effect but substitution effect on peasants' participation in sudden mass disturbance.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given that current scale of rural Internet users is still far smaller than that in urban China,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use in rural areas and narrow the rural-urban information gap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ssroots democracy and social harmony in rural China.
引文
(1)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W020160122639198410766.pdf,2016年2月26日访问。
    (2)(35)(39)(40)黄荣贵:《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社会》2010年第2期。
    (3)(61)易承志:《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分析》,《情报杂志》2011年第12期。
    (4)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5)陈潭、黄金:《群体性事件多种原因的理论阐释》,《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6期。
    (6)裴宜理:《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阎小骏译,《东南学术》2008年第3期。
    (7)郑谦:《相对剥夺感塑造与资源动员耦合下的社会抗争分析——以江苏省扬州市H镇的社会冲突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15年第1期。
    (8)(9)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55-56页,第58页。
    (10)王战军:《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政法学刊》2006年第5期。
    (11)裴宜理:《增长的痛楚:崛起的中国面临之挑战》,夏璐译,《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12期。
    (12)Gurr,T.Why Men Rebel.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13)Wright,S.C.,D.M.Taylor,and F.M.Moghaddam.“Responding to Membership in a Disadvantaged Group:From Acceptance to Collective Protes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no.6(1990):994-1003.
    (14)张书维、王二平、周洁:《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第3期。
    (15)Li,Lianjiang.“Political Trust in Rural China.”Modern China,2004:228-258.
    (16)Shi,T.“Voting and Nonvoting in China:Voting Behavior in Plebiscitary and Limited-choice Elections.”The Journal of Politics,1999:1115-1139.
    (17)Zhong,Y.,and J.Chen.“To Vote or Not to Vote An Analysis of PeasantsParticipation in Chinese Village Elections.”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5,no.6(2002):686-712.
    (18)易承志:《政治信任与内在效能感对基层选举投票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第6期。
    (19)Finkel,S.E.,E.N.Muller,and K.D.Opp.“Personal Influence,Collective Rationality,and Mass Political Act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89:885-903.
    (20)Lubell,M.,A.Vedlitz,S.Zahran,and L.T.Alston.“Collective Action,Environmental Activism,and Air Quality Policy.”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2006:149-160.
    (21)(25)(36)(51)黄荣贵、桂勇:《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22)Postmes,T.and S.Brunsting.“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Mass Communication and Online Mobilization.”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02:290-301.
    (23)Kerbel,M.R.,and J.D.Bloom.“Blog for America and Civic Involvement.”The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2005:3-27.
    (24)Harlow,S.and D.Harp.“Collective Action on the Web: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d Online and Offline Activ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Latin America.”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ociety,2012:196-216.
    (26)任丙强、孙龙:《互联网与环境领域的集体行动:比较案例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第2期。
    (27)(32)(37)(48)(56)(64)陈云松:《互联网使用是否扩大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基于CGSS2006的工具变量分析》,《社会》2013年第5期。
    (28)曾繁旭、黄广生、刘黎明:《运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新模式》,《开放时代》2013年第3期。
    (29)(41)(57)(60)周葆华:《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媒体接触、公众参与与政治效能——以“厦门PX事件”为例的经验研究》,《开放时代》2011年第5期。
    (30)臧雷振、劳昕、孟天广:《互联网使用与政治行为——研究观点、分析路径及中国实证》,《政治学研究》2013年第2期。
    (31)陈鹏、臧雷振:《媒介与中国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全国代表性数据的实证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5年第3期。
    (33)(58)袁光锋:《互联网使用与业主抗争:以番禺反垃圾焚烧维权事件为案例》,《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34)Garrett,K.R.“Protest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Social Movements and New ICTs.”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ociety,2006:202-224.
    (38)Huang,R.,and N.Yip.“Internet and Activism in Urban China:A Case Study of Protests in Xiamen and Panyu.”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sian Development,2012:201-223.
    (42)对于二分自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既可以运用两样本t检验,也可以运用oneway命令执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者是等价的。上述检验基于等方差分析,在不满足等方差假定时,t检验可以在命令后加上unequal的选项以放松等方差假定,但oneway分析缺乏这一选项,这时可以运用oneway分析输出的Bartkett卡方概率判断等方差假定是否合理,如果等方差假定不能够得到满足的话,那么Kruskal-walls检验通常要比方差分析更为可靠(参见劳伦斯汉密尔顿:《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郭志刚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4页)。因此,笔者在分析参与群体性事件与未参与群体性事件受访者之间特征的差异时,先运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如果存在等方差假定得不得满足的情况,再运用Kruskal-walls检验。
    (43)King,G.,R.O.Keohane,and S.Verba.Designing Social Inquiry: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85.
    (44)(53)陈云松:《逻辑、想象和诠释:工具变量在社会科学因果推断中的应用》,《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6期。
    (45)(55)高虹、陆铭:《社会信任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中国农村整合型社会资本的作用及其地区差异》,《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3期。
    (46)于敏捷:《基于IVprobit模型的信任与高校教师科研合作关系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7期。
    (47)谢宇:《回归分析(修订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46-347页。
    (49)通过一阶导数检验,可求得该年龄临界值为56.45岁。关于具体计算方法,参见[美]蒋中一,[加]凯尔文·温赖特:《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第4版)》,刘学、顾佳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6页。
    (50)张书维、王二平、周洁:《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第3期。
    (52)因为IVProbit二阶段回归法的stata命令不能运用异方差稳健估计量,也不能得出边际效应值,笔者在此采取了IVProbit最大似然法进行了估计,对标准误差的处理运用了异方差稳健估计量,发现与IVProbit二阶段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及其检验值均没有显著差异。
    (54)郑磊、朱志勇:《教育是否促进了中国公民的政治选举投票参与——来自CGSS2006调查数据的证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2期。
    (59)祁玲玲、孔卫拿、赵莹:《国家能力、公民组织与当代中国的环境信访——基于2003-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7期。
    (62)Van De Donk,W.,B.D.Loader,P.G.Nixon,and D.Rucht,eds.Cyberprotest:New Media,Citizens and Social Movements.London:Routledge,2004,99.
    (63)Belsey,D.A.,E.Kuh,and R.E.Welsch.Regression Diagnostics:Identifying Influential Data and Sources of Collinearity.New York:Wiley,198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