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朝文学范式的文学教育意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孙振杰
  • 关键词:南朝 ; 文学范式 ; 文学教育 ; 风格 ; 文体
  • 中文刊名:PDS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 机构:平顶山学院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10
  • 出版单位:平顶山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4;No.171
  • 基金:平顶山学院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项目(PXY-BSQD-2018035)
  • 语种:中文;
  • 页:PDSZ201903010
  • 页数:5
  • CN:03
  • ISSN:41-1377/Z
  • 分类号:52-56
摘要
南朝文学范式的文学教育功能有两种基本实现方式,一种是以名士或知名作家群体命名的固定审美风格的流行与引领,另一种是文学类总集、别集及类书的风行。前者如康乐体、徐庾体等诗歌样式,后者如《文选》《华林遍略》等。作为典型文学技艺的表征,它们带有示范和审美引导的技术意义,对南朝文学活动的繁荣发展有重要意义。
        
引文
[1]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江总.游摄山栖霞寺诗序[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2584.
    [4]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令孤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6]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491-492.
    [9]胡大雷.论先唐别集的编撰、编次及目录书归类的文学史意味[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4-20.
    [10]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1]萧统.陶渊明集序[M]//中华书局.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10.
    [12]胡旭.先唐别集叙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
    [13]吕红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体观的生成与发展[D].杭州:浙江大学,2010:120.
    [14]徐陵.玉台新咏笺注[M].吴兆宜,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13.
    [15]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9.
    [16]兴膳宏.六朝文学论稿[M].长沙:岳麓书社,1986:83.
    [17]孙振杰.南朝国家教育与文学整合[D].郑州:郑州大学,2017:256.
    [18]杜晓勤.盛唐“齐梁体”诗及相关问题考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4.
    [19]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24.
    [20]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74.
    [2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97.
    [22]赵逵夫.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M].成都:巴蜀书社,2010:256-257.
    [23]唐碧月.“五色笔”的继承与差异——江淹、郭璞创作之比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5-87.
    [24]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104.
    [25]萧统.六臣注文选:卷21[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368-369.
    (1)库恩认为“范式”是“按既定的用法,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本文所说的“范式”主要就在这一认知基础上界定的,突出强调某种文体固定化的创作规范和表现形式。
    (1)《隋书》中将宫体与萧纲关联紧密,且与“衽席”“闺闱”这些情色之事关联,而《梁书》中则将其与徐摛关联,并不提及宫体内容所指,是事实本身有别还是史家观念有别,是否有政治贬损的考虑也未可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