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运动式治理的历史、现状与转型:一个研究综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review on the history,status quo and future of campaign-style governance
  • 作者:刘开君
  • 英文作者:Liu Kaijun;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关键词:运动式治理 ; 类型学 ; 合法性 ; 治理转型 ; 研究综述
  • 英文关键词:Campaign-style governance;;Typology;;Legality;;Governance transformation;;Research review
  • 中文刊名:SXN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7-01-22 16:12
  • 出版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7
  • 期:v.16;No.117
  • 语种:中文;
  • 页:SXND201703010
  • 页数:8
  • CN:03
  • ISSN:14-1305/C
  • 分类号:63-70
摘要
运动式治理受到学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为国家治理实践中屡试不爽的治理工具,运动式治理已经成为理性化、制度化、专业化的常规治理机制在科层组织治理失效后的有效补充工具和纠偏机制。路径依赖、重塑合法性、管理资源与政策工具有限性以及组织失败与制度矫正逻辑,是运动式治理在治理实践中被大规模使用的重要原因。伴随着对运动式治理类型学研究的逐渐精细化,学界对运动式治理的态度经历了从完全否定到有限承认再到理性认知的转变,表现出日渐理性化的趋势。走向法治化、制度化、协作治理与合作治理是众多学者推崇的运动式治理转型方向。因此,应该从更一般的组织学意义上深化对运动式治理的认知与学术研究,探讨运动式治理的转型问题。
        Campaign-style governance has been attracting increasing academic attention.As the governance tool in national practice,campaign-style governance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complement and corrective mechanism after the failure of rational,institutionalized and professional mechanism in bureaucracy governance.The important reasons why campaignstyle governance is widely used in governance practice involves the path dependence,legitimacy rebuilding,the limitation of governance resources,organizations failure and institutional corrections logic and so on.With the gradually refined research on campaign-style governance typology,the academic circle's attitude transforms from total denial to limited recognition and finally to rational cognition,showing the rational tendency.Legalization,institutionalization,collaborative and cooperative governance are the main transition direction that most scholars praise highly.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cognit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 on campaign-style governance from more general histological sense.
引文
[1]赖诗攀.中国科层组织如何完成任务:一个研究述评[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2):15-30.
    [2]王连伟,刘太刚.中国运动式治理缘何发生?何以持续?——基于相关文献的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3):106-111.
    [3]冯志峰.中国政治民主化路径研究述评——基于运动式治理与政治民主化进程互动关系的观察[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5):38-43.
    [4]冯志峰.中国运动式治理的定义及其特征[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2):29-32.
    [5]黄科.运动式治理:基于国内研究文献的述评[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107-112.
    [6]杨林霞.近十年来国内运动式治理研究述评[J].理论导刊,2014(5):77-80.
    [7]李有学.运动式治理问题研究述评[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3):44-47.
    [8]财政部调查组.从反浪费入手,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效果好[J].财务与会计,1979(9):4-8.
    [9]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开放时代,2009(12):40-55.
    [10]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J].开放时代,2011(10):67-85.
    [11]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J].开放时代,2012(9):105-125.
    [12]李里峰.运动式治理:一项关于土改的政治学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10(4):71-77.
    [13]李里峰.工作队:一种国家权力的非常规运作机制——以华北土改运动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江苏社会科学,2010(3):207-214.
    [14]李里峰.革命中的乡村:土地改革运动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J].广东社会科学,2013(3):107-118.
    [15]杨志军.内涵挖掘与外延拓展: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4):16-24.
    [16]杨志军.当代中国政府“运动式”治理模式的解释与反思[C]//黄卫平,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10辑),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12:225-244.
    [17]杨志军.有限否定与类型化承认:评判运动式治理的价值取向[J].社会科学,2013(3):15-24.
    [18]杨志军.运动式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三项内容的考察[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3(2):30-37.
    [19]杨志军.运动式治理悖论:常态治理的非常规化——基于网络“扫黄打非”运动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5(2):47-72.
    [20]焦连三,周雪峰.反腐败必须依靠人民的监督[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4(4):84-86.
    [21]冯仕政.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J].开放时代,2011(1):73-97.
    [22]曹龙虎.国家治理中的“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运动式治理再认识[J].学海,2014(3):81-87.
    [23]任星欣,余嘉俊,施祖麟.制度建设中的运动式治理——对运动式治理的再思考[J].公共管理评论,2015(2):75-85.
    [24]徐晓林,朱国伟.解释与取向:运动式治理的制度主义视野——以“治庸问责”风暴为背景的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1(8):86-94.
    [25]张新文.典型治理与项目治理:地方政府运动式治理模式探究[J].社会科学,2015(12):13-21.
    [26]李晓燕.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运动式治理走向法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解读[J].理论探讨,2015(1):14-18.
    [27]雷安军.“扫黄打非”工作的完善:由运动式治理走向常规治理[J].出版发行研究,2013(10):38-40.
    [28]欧阳静.论基层运动型治理——兼与周雪光等商榷[J].开放时代,2014(6):180-190.
    [29]倪星,原超.地方政府的运动式治理是如何走向“常规化”的?——基于S市市监局“清无”专项行动的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4(2):70-96.
    [30]胡安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24.
    [31]叶敏.从政治运动到运动式治理——改革前后的动员政治及其理论解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81.
    [32]马良灿.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四次转型[J].学习与探索,2014(9):45-50.
    [33]蓝伟彬.运动式治理何以常态化——以“瘦肉精”专项整治为例[J].特区经济,2012(11):250-253.
    [34]唐皇凤.常态社会与运动式治理——中国社会治安治理中的“严打”政策研究[J].开放时代,2007(3):115-131.
    [35]文宏,崔铁.矩阵式结构、网格化管理与多机制保障——运动式治理中的纵向府际合作实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21-128.
    [36]王沪宁.社会资源总量与社会调控:中国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2-12.
    [37]唐贤兴.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对“运动式治理”的一个解释[J].学习与探索,2009(3):59-65.
    [38]狄金华.通过运动进行治理:乡镇基层政权的治理策略——对中国中部地区麦乡“植树造林”中心工作的个案研究[J].社会,2010(3):83-106.
    [39]刘骥,熊彩.解释政策变通:运动式治理中的条块关系[J].公共行政评论,2015(8):88-112.
    [40][德]马克斯·韦伯著.阎克文译.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下册)[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5:1561.
    [41]彭勃,张振洋.国家治理的模式转换与逻辑演变——以环境卫生整治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5(3):27-37.
    [42]倪星,黄佳圳.工作打断、运动式治理与科层组织的应对策略[J].江汉论坛,2016(5):33-39.
    [43]祁凡骅.法治:必须告别“运动式治理”[J].中华环境,2015(6):29-31.
    [44]刘成良.基层国土执法的困境与逻辑——以对制度性规则的制度化拒斥为视角[J].北京社会科学,2015(7):88-95.
    [45]单勇.“维稳”视野下的运动式犯罪治理反思与改进[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58-462.
    [46]黄其松,杨志军.新型常态治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转型之道[J].探索,2015(1):83-88.
    [47]何绍辉.从“运动式治理”到“制度性治理”——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范式转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7):95-99.
    [48]容志.奥运后时代的公共治理:对近来频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制度性思考[C]//昆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2008:1380-1384.
    [49]郭栋.运动式治理、权力内卷化与弥散性惩罚:当前微博规制检视[J].国际新视界,2013(12):123-132.
    [50]余亚梅,唐贤兴.政府部门间合作与中国公共管理的变革:对“运动式治理”的再解释[J].江西社会科学,2012(9):172-177.
    [51]刘伟,杨启帆.运动式治理的限度与民主的角色定位:长沙市社区文明城市创建考察[C]//黄卫平,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10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94-224.
    [52]王洛忠,刘金发.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目标与路径[J].理论前沿,2007(6):24-26.
    [53]郑崇明.论克里斯玛、职业激励与国家运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