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不同栽培模式对夏季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刘胚明 ; 刘春
  • 关键词: ; 栽培模式 ; 品质 ; 影响
  • 中文刊名:ZGRD
  • 英文刊名:China Tropical Agriculture
  • 机构:景洪市大渡岗农场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勐腊县象明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4-10
  • 出版单位:中国热带农业
  • 年:2019
  • 期:No.87
  • 语种:中文;
  • 页:ZGRD201902009
  • 页数:6
  • CN:02
  • ISSN:11-5318/F
  • 分类号:32-37
摘要
选取位于云南省景洪市的大渡岗农场的6个不同栽培模式茶园的鲜叶分别制成晒青、烘青、红茶和白茶等4个茶样,通过测定理化成分并结合感官审评,探究不同栽培模式下对茶叶品质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生态和野放3个栽培管理模式在加工白茶、烘青、晒青和红茶等产品上对茶叶品质影响较大。从适制性上来说,有机栽培模式的鲜叶适合加工夏季白茶、夏季烘青、夏季红茶;野放栽培管理模式的鲜叶适合加工夏季红茶;生态栽培管理模式的鲜叶适合加工夏季晒青。
        
引文
[1]骆耀平.茶树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邵长庚,尹祖贤.茶叶品质与环境条件的研究[J].茶叶通报,1999,21(4):15-17
    [3]滕翼.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品质与栽培模式的关系探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6,1:220-221
    [4]刘钦.茶园套种板栗效应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福建),2002(2):88-89
    [5]毛加梅,唐一春,玉香甩,等.我国生态茶园建设模式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10(5):9-13
    [6]石怀绶.栗茶混交栽培模式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4(11):6-7
    [7]罗琼仙,何青元,汪云刚,等.对大叶种矮化密植茶园放养后茶叶品质变化分析[J].四川:西南农业学报,2015,28(5):2016-2021
    [8]李师程,张顺高.云茶大典新编版[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7
    [9]张顺高,梁风铭.茶文化、茶生态、茶经济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203-204
    [10]叶根轩.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探讨[J].中国沼气,2006,24(2):59-60
    [11]梁名志,夏丽飞,张俊等.老树茶与台地茶品质比较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1(4):493-497
    [12]陈继伟,梁名志,王立波,等.古茶园与台地茶园鲜叶常量成分及成茶品质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339-344
    [13]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茶叶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33-54
    [14]黄仲先,黄怀生,周文,等.湖南茶叶中儿茶素含量水平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06(5):37-39
    [15]李金辉.不同处理对白茶氨基酸及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影响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17
    [16]张泽岑.对茶树早期鉴定品质指标和酚氨比的一点看法[J].茶叶通讯,1991,3:22-2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