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nnection and Anti-connection: The Swing of Internet Rules
  • 作者:彭兰
  • 英文作者:PENG Lan;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the New Media Research Center at Tsinghua;
  • 关键词:连接 ; 反连接 ; 圈层化 ; 用户赋权 ; 网络素养
  • 英文关键词:Connection;;Anti-connection;;Social circle and stratification;;Empowerment of users;;Internet literacy
  • 中文刊名:GJXW
  •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 机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2-23
  • 出版单位:国际新闻界
  • 年:2019
  • 期:v.41;No.292
  • 语种:中文;
  • 页:GJXW201902002
  • 页数:18
  • CN:02
  • ISSN:11-1523/G2
  • 分类号:22-39
摘要
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是人与人的连接的演变,连接也已成为互联网的一个内在法则。不同时期的不同连接模式,在不同方向上满足了人们的社会关系需求,在连接模式的演变中,也存在着远距离与近距离、匿名与实名、弱关系与强关系等关系属性的摇摆。但今天人们也在面临着过度连接的重负,例如强互动下的倦怠与压迫感、圈层化对个体的约束及对社会的割裂、线上过度连接对线下连接的挤占、人与内容过度连接的重压、对"外存"的过度依赖等。过度连接的背景下,适度的反连接或许将成为互联网的一种新法则,它是用户在必要情境下的一种新选择,它可以从对用户的赋权、服务商权力限制、产品策略调整以及网络素养培养等线索中去实现。
        The evolution of online connection of people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in some way and connection is regarded as a rule of internet. Connection models have been changing to cater to varying needs of users' social interaction, with the sw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 and near, real name and anonymity, weak tie and strong tie. However, people are now facing the burden of over connection, such as fatigue and suppression of over social interaction, constraints to individuals and segmentation of society resulted by social circles and stratification, encroachment by on-line connection into off-line interaction, stress of over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content, and relying on external memory, etc. Therefore, anti-connection may become a new rule of internet and new choice for users in some situations, which can be approached by empowerment of users, restriction of service providers' power, adjustment of product strategy and improving of users' internet literacy.
引文
龚虹波(2013)。论“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一个中西方社会网络比较分析的视角。《浙江社会科学》,(12),99-105+98+158。
    韩晓燕,迟毓凯(2012)。自发社会比较中的威胁效应及自我平衡策略。《心理学报》,(12),1628-1640。
    胡海鑫(2013)。新人本主义视角下的独处相关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8),32-35+45。
    李路路(2019)。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68-176。
    李智超,罗家德(2012)。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与关系网络特质--一个社会网的观点。《社会科学战线》,(1),159-164。
    利昂·费斯汀格(1999)。《认知失调理论》(郑全全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米歇尔·麦克卢汉(2000)。《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尼尔·波兹曼(2015)。《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詹姆斯·富勒(2013)。《大连接》(简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2013)。《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袁杰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沃纳·赛佛林(200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邢淑芬,俞国良(2006)。社会比较:对比效应还是同化效应?《心理科学进展》,(6),944-949。
    1.同温层原本是一个气象学术语,对应的英语为stratosphere,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始流行,因限于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人们误认为在“对流层”之上有一层温度“几乎不随高度而变化”,因而将这一层称为“同温层”,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者注意到在对流层顶以上约50公里高空的通常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因此,后来将同温层更名为平流层。今天的一些研究者,则是以同温层这个词来形容具有相似性的人群。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