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市哲学:资本逻辑与人学视界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End of “Capital Logic”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People”——the Humanistic Vision in the Study of Urban Philosophy
  • 作者:耿芳兵
  • 英文作者:Geng Fangbing;School of Philosoph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关键词:城市哲学 ; 资本逻辑 ; 批判 ; “城市人”
  • 英文关键词:urban philosophy;;capital logic;;criticize;;home-urbanicus
  • 中文刊名:ZJSH
  • 英文刊名: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14
  • 出版单位:浙江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274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治国理政之道”(编号:16ZZD025)阶段性成果;; 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编号:201806360234)
  • 语种:中文;
  • 页:ZJSH201906013
  • 页数:8
  • CN:06
  • ISSN:33-1149/C
  • 分类号:115-121+160
摘要
以资本逻辑批判为主要研究路径的城市哲学抽象地表达了一种"物"的逻辑,而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内在地具有一种"人"的逻辑,二者的冲突导致了城市中以人的"空间感"丧失为特征的精神异化现象。城市研究之所以忽视人而抬高资本的根本原因在于研究主体的缺失。因此,有必要在拆解城市与资本密切关系的同时树立一个"城市人"形象。如何理解和诠释这个"城市人"对于理解城市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具有前提性意义。
        Critique of capital logic is an important path for Marxist philosophy to understand cities, but it is not the only path. Its excessive use and popularity have led to the simplification of urban research paths.Urban philosophy, which is based on the critique of capital logic, abstractly expresses the logic of "object",and the city as a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herently has a logic of "huma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m leads to the phenomenon of spiritual alienation which people's "space sense" are lost in the city. The fundamental reason why urban research ignores people and raises capital is the result of lacking urban research subjec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Home-urbanicus" while dismantl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capital. How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 "Home-urbanicus" has a premise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people in urban society.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页。
    (2)相关研究参见刘怀玉:《马克思主义如何研究城市问题:一种三元空间辩证法视角》,《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庄友刚:《现代性与城市发展:历史、问题与趋势》,《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陈良斌:《城市化不平衡发展的双重逻辑》,《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等。
    (3)傅歆:《空间批判理论与城市正义的构建》,《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4)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London:Blackwell Ltd,1991.p129.
    (5)杨大春:《当代性与空间思维转向》,《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
    (6)(29)(30)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67、27页。
    (7)陈忠:《〈资本论〉对城市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9期。
    (8)相关研究参见梁鹤年:《城市人》,《城市规划》2012第7期;梁鹤年:《再谈“城市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城市规划》2014年第8期。
    (9)(22)(25)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6、16页。
    (10)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11)(13)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8、22页。
    (12)韩庆祥:《从资本逻辑走向人的逻辑》,《光明日报》2017年9月18日。
    (14)(19)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15)郎西哀:《视觉的图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8页。
    (16)(20)阿兰·巴迪欧:《电影作为哲学实验》,转自福柯《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13页。
    (17)法语voir是动词,指“看见、瞧见”,侧重“看”的结果。比如“percevoir I'image des objets par la vue”,意为:通过视觉感知物体的形象。法语regarder是动词,指“看、瞧”,强调“看”的动作。比如“porter sa vue sur quelque chose”,意为:看一下。居伊·德波使用的是“categories du voir”,更为强调看的结果。英译版当中出现了两种译法,第一种是“categories of seeing”,出自:Guy Debord.1967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Translation:Black&Red,1977.第二种是“categories of seeing”,出自:Guy Debord.Comments on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Translated by Malcolm Imrie,Verso 1990.
    (18)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21)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23)仰海峰:《形而上学的结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4)张文喜:《论政治哲学中的个人概念及其哲学基础》,《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第10期。
    (26)张文喜:《对历史目的论之历史唯物主义阐释路向的批判》,《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27)米歇尔·福柯:《什么是启蒙》,转自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版,第48页。
    (2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3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