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客家研究的知识谱系——从“地方性知识”到“客家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Genealogy of Knowledge of Hakka Studies: From “Local Knowledge” to “Hakkaology”
  • 作者:王东 ; 杨扬
  • 英文作者:WANG Dong;YANG Yang;
  • 关键词:客家 ; 知识谱系 ; “地方性知识” ; “客家学”
  • 中文刊名:LWBI
  • 英文刊名:Historical Review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6-01
  • 出版单位:史林
  • 年:2019
  • 期:No.180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全球客家通史”(批准号:17ZDA194)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LWBI201903014
  • 页数:17
  • CN:03
  • ISSN:31-1105/K
  • 分类号:121-136+224
摘要
19世纪,在土客矛盾与冲突频发、周边人群对客家人的总体印象日趋负面的背景下,以清代嘉应籍客家士子为核心的一大批知识精英纷纷著书立说,由此而开始了客家历史文化的"元典"建构和"知识考古"工作。进入20世纪,一方面由于冒犯性的"辱客"事件不时发生,另一方面则是客家人自我意识的持续高涨,这一书写传统绵延传承,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和一系列急迫的时代课题越来越紧密地相关联。正是在与时代性课题的交织与缠绕过程中,围绕客家历史文化的书写,终于从一种传统的"地方性知识",上升为现代人文学术语境下的"客家学"。梳理其间的曲折与变化,勾勒百多年间围绕客家历史文化建构的知识谱系,不仅能够加深对客家研究学术史的认识,而且对于理解现代学术语境下人文知识的建构、生产与社会变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In the 19th century,along with the growing Hakka-Punti tensions in South China,the Hakka felt more and more strongly about the discrimination and even hostility of the people around them. Under this background,a large number of Hakka intellectuals from Jiaying wrote books and articles,thus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ics"and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at the Hakka history and culture began. In the 20th century,on the one hand,because of some humiliating events against the Hakka,on the other hand,due to the continuous upsurge of the Hakka's self-identification,this continuous writing tradition was more and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a series of urgent issues of times. It was in this process that the writing of the Hakka history and culture had finally risen from a kind of traditional "Local Knowledge"to "Hakkaology"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humanities. This study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on of humanistic knowledge and the social changes.
引文
(1)Sow-Theng Leong,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Hakkas,Pengmin,and Their Neighbors,Taipei:SMC Publishing INC.,1998,pp.57—68;刘平:《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1854—1867》,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9—67页;濑川昌久:《客家:华南汉族的族群性及其边界》,河合洋尚、姜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5—73页;饭岛典子:《近代客家社会的形成:在“他称”与“自称”之间》,罗鑫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6—50页等。
    (2)与本文核心论题有关的前期研究成果,可谓不一而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有陈春声:《地域认同与族群分类:1640~1940年韩江流域民众“客家观念”的演变》,《客家研究》第1卷第1期,2006年6月;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林正慧:《台湾客家的形塑历程:清代至战后的追索》,台大出版中心2015年版;李玲:《晚清客家中心区的“客家中原论”:以嘉应菁英的族群论述为中心》,《全球客家研究》第8期,2017年5月等。
    (3)徐旭曾:《丰湖杂记》,罗香林辑著《客家史料汇篇》,台北南天书局1992年版,第297页。
    (4)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兴宁希山书藏1933年版,第2页。
    (5)本文所引徐旭曾《丰湖杂记》,均见罗香林辑著《客家史料汇篇》,第297—299页,下不再一一标注页码。
    (6)乾隆《增城县志》卷2《山川·习尚》,第29页。
    (7)乾隆《增城县志》卷3《品族·客民》,第10页。
    (8)嘉庆《增城县志》卷1《舆地·客民》,第9页。
    (9)Fredrik Barth,“Introduction,” in Fredrik Barth,ed.,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9,pp.9—38.
    (10)Sow-Theng Leong,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Hakkas,Pengmin,and Their Neighbors,p.76.
    (11)民国《赤溪县志》卷8《赤溪开县事纪》,第1页。
    (12)刘平:《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1854—1867》,第221—354页。
    (13)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第5页,又参见该书第27页注19。
    (14)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第5页。
    (15)林达泉:《客说》,温廷敬辑《茶阳三家文抄》,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影印本,正编第3辑第23册,第131—135页。
    (16)黄遵宪:《人境庐诗草·送女弟》,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编校整理《黄遵宪集》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17)黄遵宪:《与胡晓岑书》,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编校整理《黄遵宪集》下卷,第449页。
    (18)罗香林:《胡晓岑先生年谱》,《庆祝董作宾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上册,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所1960年版,第107页。
    (19)罗香林:《胡晓岑先生年谱》,《庆祝董作宾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上册,第122页。
    (20)罗香林:《胡晓岑先生年谱》,《庆祝董作宾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上册,第115页。
    (21)详见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山歌》,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编校整理《黄遵宪集(上卷)》,第92—95页。
    (22)黄遵宪:《己亥杂诗》,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编校整理《黄遵宪集(上卷)》,第240页。
    (23)清代地方志中的客家书写,以清初台湾的几部方志最为集中。详见李文良:《清初台湾方志的“客家”书写与社会相》,《台大历史学报》第31期,2003年6月。
    (24)有关传教士的客家研究,最近有一系列重要的成果问世,其中综合性的成果有施添福:《从“客家”到客家(二):粤东“Hakka·客家”称谓的出现、蜕变与传播》,《全球客家研究》第2期,2014年5月;饭岛典子:《近代客家社会的形成:在“他称”与“自称”之间》。个案性的成果有谭树林:《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客家源流研究:以欧德礼、毕安、肯比尔为中心》,《学术研究》2007年第9期;简宏逸:《欧德理与他的传教士民族志:客家研究的德意志起源》,《全球客家研究》第7期,2016年11月。
    (25)施添福:《从“客家”到客家(二):粤东“Hakka·客家”称谓的出现、蜕变与传播》,《全球客家研究》第2期,2014年5月。
    (26)也正因为如此,潘光旦在翻译该书有关“中华民族性”的章节时,直接取名为《自然淘汰与中华民族性》。详见亨丁顿:《自然淘汰与中华民族性》,潘光旦译,新月书店1929年版。
    (27)黄氏在其《己亥杂诗》的自注中就曾说:“有耶稣教士语余:西人束腰,华人缠足,惟州人无此弊,于世界女人,最完全无憾云。”见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编校整理《黄遵宪集(上卷)》,第241页。
    (28)黄遵宪:《梅水诗传序》,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编校整理《黄遵宪集(下卷)》,第390—391页。
    (29)黄遵宪:《李母钟太安人百龄寿序》,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编校整理《黄遵宪集(下卷)》,第387页。
    (30)李玲:《晚清客家中心区的“客家中原论”:以嘉应菁英的族群论述为中心》,《全球客家研究》第8期,2017年5月。
    (31)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请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第74页。
    (32)关于梁居实、饶集蓉、梁国璿、温仲和四人与黄遵宪的交往史实,详见李玲:《晚清客家中心区的“客家中原论”:以嘉应菁英的族群论述为中心》,《全球客家研究》第8期,2017年5月。
    (33)光绪《嘉应州志》卷7《方言》,第90页。
    (34)光绪《嘉应州志》卷7《方言》,第84页。
    (35)黄遵宪:《己亥杂诗》,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编校整理《黄遵宪集》上卷,第239页。
    (36)黄遵宪:《人境庐诗草·送女弟》,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编校整理《黄遵宪集》上卷,第240页。
    (37)详见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1—114页;胡逢祥:《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38)陈春声:《地域认同与族群分类:1640~1940年韩江流域民众“客家观念”的演变》,《客家研究》第1卷第1期,2006年6月。
    (39)据罗香林:《胡晓岑先生年谱》,《客话本字》刊于光绪三十三年。
    (40)杨恭桓:《客话本字》,南江涛选编《汉语方言研究文献辑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影印本,第12册,第485—486页。
    (41)杨恭桓:《客话本字》,南江涛选编《汉语方言研究文献辑刊》,第12册,第489页。
    (42)杨恭桓:《客话本字》,南江涛选编《汉语方言研究文献辑刊》,第12册,第372页。
    (43)杨恭桓:《客话本字》,南江涛选编:《汉语方言研究文献辑刊》,第12册,第487页。
    (44)经典的研究个案参见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
    (45)详见罗志田:《清季围绕万国新语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
    (46)陈泽泓:《爱国未有不爱乡:试析黄节编著广东乡土教科书》,《广东史志》1999年第2期。
    (47)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第5—6页。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中误将该事记在1905年,但到1959年写作《胡晓岑先生年谱》时,他已改为1907年,详见罗香林:《胡晓岑先生年谱》,《庆祝董作宾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上册,第130页。
    (48)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第7页。
    (49)《国粹学报》第2年第9号,1906年10月。
    (50)《国学保存会报告第五号:已编成江宁、江苏、安徽、广东四省乡土地理教科书》,《国粹学报》第2年第12号,1907年1月。
    (51)温廷敬:《〈广东乡土历史〉“客家、福老非汉种”辨》,《岭东日报》1907年3月29日,第1版。该文由李瑞璞提供,特此致谢。
    (52)甘牧师:《客族源流考》,钟鲁斋译,《嘉应》第3期,1923年12月,第4页。甘牧师即肯贝尔。
    (53)《申报》(上海)1907年5月12日,第11—12版。
    (54)《申报》(上海)1907年5月22日,第12版。
    (55)《学部官报》第31期,1907年8月。
    (56)陈泽泓:《爱国未有不爱乡:试析黄节编著广东乡土教科书》,《广东史志》1999年第2期。
    (57)章太炎:《岭外三州语》,南江涛选编《汉语方言研究文献辑刊》,第12册,第355页。
    (58)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第14页。
    (59)章太炎:《客方言序》,罗翙云:《客方言》,南江涛选编《汉语方言研究文献辑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影印本,第13册,第7—8页。
    (60)罗翙云:《客方言自序》,《客方言》,南江涛选编《汉语方言研究文献辑刊》,第13册,第22页。
    (61)曾星笠:《客方言跋》,《文学杂志》第2期,1933年3月。
    (62)罗翙云:《客方言》“封底语”,中华书局1930年版。
    (63)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第9页。
    (64)钟敬文:《客音情歌集》“扉页题诗”,北新书局1927年版,。
    (65)钟敬文:《引言》,《客音情歌集》,第3页。
    (66)《民间文艺》第4期,1927年11月。
    (67)《民俗》第31期,1928年10月。
    (68)《民俗》第39期,1928年12月。
    (69)《民俗》第49、50期合刊,1929年3月。
    (70)《民俗》第66期,1929年6月。
    (71)《民俗》第81期,1929年10月。
    (72)《清华周刊》第26卷第3号,1926年10月。
    (73)《清华周刊》第29卷第13号,1928年5月。
    (74)《厦大集美国专学生会季刊》第1期,1929年6月。
    (75)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第30页注47。
    (76)光华书局1929年版。
    (77)北新书局1929年版。
    (78)1929年自印本。
    (79)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第30—31页注47。
    (80)顾颉刚:《发刊词》,《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1期,1927年11月。
    (81)罗常培:《卷头语》,《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8集第85、86、87期合刊,1929年6月。
    (82)《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8集第85、86、87期合刊,1929年6月。
    (83)《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8集第85、86、87期合刊,1929年6月。
    (84)曾运乾、朱希祖:《审查〈客方言〉报告书》,《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第1卷第4期,1933年4月。
    (85)罗常培:《卷头语》,《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8集第85、86、87期合刊,1929年6月。
    (86)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第1页。
    (87)张英明、周璐:《西方学者早期对客家与太平天国关系之研究》,《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