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如何理解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安德鲁·海伍德的诠释及其概念学意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How to Understand the Ideological Attributes of Nationalism:Andrew Heywood's Interpretation and Its Conceptual Significance
  • 作者:张三南 ; 张强
  • 英文作者:Zhang Sannan;Zhang Qiang;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 关键词:民族主义 ; 意识形态 ; 安德鲁·海伍德 ; 概念学
  • 英文关键词:nationalism;;ideology;;Andrew Heywood;;conceptual significance
  • 中文刊名:SSJI
  • 英文刊名:Academics
  • 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15
  • 出版单位:学术界
  • 年:2019
  • 期:No.249
  • 基金: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意识形态学视阈下的民族主义及其批判:基于安德鲁·海伍德的诠释”(HB17ZZ0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欧洲社会思潮的变化及其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17JJDGJW010)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SJI201902010
  • 页数:11
  • CN:02
  • ISSN:34-1004/C
  • 分类号:93-102+230
摘要
民族主义在概念界定上常被视为是一种意识形态。问题恰恰在于民族主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对此学术界长期以来更多是"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安德鲁·海伍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聚焦于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对其进行了正面和系统的诠释。他通过"源起与流变→核心要素→主要类型→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的全面剖析,从学理上论证了民族主义是一种与诸多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相伴相生,但却难于独立存在的意识形态。海伍德的诠释有助于人们增进对民族主义意涵的理解,具有概念学上的学理意义。
        Nationalism is often seen as an ideology by definition.The question is exactly what kind of ideology it is.For a long time in the academic circle,nationalism is often simply defined like a dragonfly skimming the surface of the water.Andrew Heywood greatly changed this situation and focused on the ideological attributes of nationalism and made a positive and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the origin and change→the core elements→main types→the development in the global age",he demonstrated that nationalism is a kind of ideology accompanied by many traditional ideologies and social forms,but it is difficult to exist independently.Such interpretation enriches our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ism,and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its conceptualization.
引文
[1][英]戴维·米勒、[英]韦农·波格丹诺、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31页。
    [2][16][20][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中文版前言,第1、2、1-2页。
    [3]M.Mann,“The Emergence of Modern European Nationalism”,in J.A.Hall&I.C.Jarvie,eds.,Transition to Modernity:Essays on Power,Wealth and Belief,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137.
    [4]如刘中民等人在其著作中的第一句话就称:“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运动……”。参见刘中民等:《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1页。
    [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民族》编辑委员会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330页。
    [6]参见[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影印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封底。
    [7]参见Anthony D.Smith,“Nationalism,A Trend Report and Bibliography”,Current Sociology,Vol.21,No.3,1973,p.21。
    [8][11][13][15]Andrew Heywood,Political Ideologies:An Introduction,Palgrave Macmillan,2012,pp.168,168,182,177.
    [9]海伍德这里所使用的people一词,通常翻译为“人民”,但实际上里头蕴含有“民族”的涵义。在欧洲,通常把people作为nation的基础。在阐释nation的源起时,海伍德也是这么表述的:“In the form of natio,it referred to a group of people united by birth or birthplace.In its original usage,nation thus implied a breed of people or a racial group…”,参见Andrew Heywood,Political Ideologies:An Introduction,Palgrave Macmillan,2012,p.168。我国学界也注意到people和“民族”的对译关系,参见朱伦:《西方的“族体”概念系统---从“族群”概念在中国的应用错位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王军主编:《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页。
    [10]德·特拉西首创的意识形态(idèologie)一词指的是一种新的“观念科学”(science of ideas),字面意思即“观念学”(ideaology)。有意思的是,当时恰恰也是奥古斯丁·巴吕埃尔首创民族主义一词的时代。
    [12]参见罗志平:《民族主义:理论、类型与学者》,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第45-46页。
    [14]海伍德所介绍的原生主义、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三种理论范式,实际上后两者的界限是较模糊的。我国学界对相关理论范式的区分并不统一。叶江教授概括为“原始主义”(primordialism)、“永存主义”(perennialism)、“现代主义”(modernism)、“族群-象征主义”(ethno-symbolism)和“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并重点分析了“现代主义”和“族群-象征主义”。王军教授区分为原生论、后设原则论和边界论。我国台湾学者罗志平则区分为原生论、持久论、现代论、后现代论、族裔象征论。参见叶江:《当代西方的两种民族理论---兼评安东尼·史密斯的民族(nation)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王军主编:《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2页;罗志平:《民族主义:理论、类型与学者》,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第111-243页。
    [17]参见[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61页。笔者认为,海伍德在这里引用的观点虽容易引起争议,但确实反映出了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折冲下的诸多国际政治现象,而且随着近年国际上“逆全球化”、民粹主义的回潮,这一议题更值得关注。
    [18]在海伍德看来,世界主义字面意思就是关于“大都会”(cosmopolis)或“世界政府”(world state)的一种信仰。道德世界主义基于所有个体在道德上都是平等的认识,认为世界是由单一的道德共同体构成的,在其中人们对世界上的其他所有的人都有(潜在意义上的)义务,而不考虑国籍、宗教、族性等因素。政治世界主义---有时称为“法律”或“制度”世界主义(legal or institutional cosmopolitanism),则认为世界上应该有全球性的政治制度,而且可能的话还应该有一个世界政府。参见Andrew Heywood,Political Ideologies:An Introduction,Palgrave Macmillan,2012,p.196。
    [19]跨民族共同体削弱了政治-文化认同与特定领土或“祖国”之间的联系,从而挑战了民族国家理念。被认为是“非领土化民族”或“全球部落”。参见Andrew Heywood,Political Ideologies:An Introduction,Palgrave Macmillan,2012,p.195。
    [21][23]参见[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3、63页。
    [22]参见吴勇:《对争议性政治概念的独到分析与诠释---〈政治学核心概念〉译序》,[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24]海伍德曾在谈论概念拜物教问题时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的看法实际上无形之中契合了辩证法的精神。参见[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