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皖浙赣交界及邻区燕山期I-A复合型花岗质岩浆作用及构造意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薛怀民
  • 会议时间:2014-10-19
  • 关键词:复合型花岗质岩浆 ; 地球化学特征 ; 岩石学分析 ; 构造演化
  •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
  • 母体文献: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会议地点:北京
  •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58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位于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坳陷-断陷带的南侧、新元古代形成的江南古造山带东段的复合型花岗质岩浆作用。可分为花岗闪长岩类与正长花岗岩两种类型。岩石学上,花岗闪长岩类岩体多呈中粒花岗结构,岩石中往往含有较多的细粒暗色包体,包体中矿物组成与旌德岩体的主体无明显的差别。正长花岗岩,岩石中钾长石的含量很高,部分岩石中钾长石的含量高达70%以上,几乎不含斜长石,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其含量也很少。花岗闪长岩类主量元素的成分变化范围较广,Si02含量主要从约60.0%到约72.0%,少数偏基性样品中的Si02含量低达56.51%,而偏酸性样品中的Si02含量甚至高达75.0%以上;正长花岗岩的成分变化范围很窄,均为高硅花岗岩,Si02含量几乎全大于75.0%,仅个别样品的Si02含量小于75%。区内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间较早,除赣东北的鹅湖岩体的侵位时间较晚0127Ma)之外,其他岩体的形成时代一般都>134Ma。主要介于135~150Ma之间,峰值约为142Ma;而正长花岗岩的侵位时问相对较晚,主要介于122~134Ma之间,峰值约为130Ma。区内岩浆性质由钙碱性突变为碱性,中问缺少明显的过渡环节,时间间隔大约10Ma,指示该时间段内构造环境的重大改变。该时间段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埃达克质岩浆的侵入转变为橄榄玄粗质岩浆的喷发时问段是一致的,指示中国扬子克拉通东部构造环境的突变,认为所反映的是岩石圈的拆沉作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