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10年2月下旬东北地区冻雨成因分析和预报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罗海波赵芳蔡平欧贤修龚新强
  • 会议时间:2012-09-01
  • 关键词:冻雨 ; 水汽 ; 逆温 ; 预报因子
  • 作者单位:湖南怀化96301 部队56 分队
  • 母体文献: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会议地点:沈阳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49;P45
摘要
本文应用常规的天气图资料、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降水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0 年2 月24-25 日我国东北冻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异常是本次东北地区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的直接原因,冷暖空气在东北地区的交汇有利于冻雨的产生,随着高空槽和锋面的东移,冻雨过程结束.东北地区大范围雨雪冰冻灾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和中南半岛以南洋面,水汽带呈东北-西南方向,通过分析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与降水区相对应,东北地区有一水汽辐合中心,随着西南气流加大,水汽通量加大,水汽带东移,东北降水也逐渐结束.西南气流在中层不仅给降水提供水汽,也为逆温提供暖层条件.除了大尺度与天气尺度的有利环境外,近地面温度湿度的特征有很重要的影响,辽宁、吉林等地冻雨出现时,地面温度均低于0℃,这有利于过冷却水到达地面后再次冻结.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湿球温度的分布,冻雨发生时露点温度大约维持在-1 至2℃.多数情况下的温度露点差在2℃ 以内.这表明发生冻雨时地面附近比较潮湿,地表面存在着较多的过冷却水滴.而冻雨发生时地面温度一般为-3~3℃.如果地面温度太低,且低层冷空气垫厚度较厚,以至于落入低层中的过冷却水滴过早地凝结,并再次以固态降水的形式到达地面,不利于地面冻雨的出现.另外可以看出东北出现冻雨天气的台站基本上为偏北风,风速较大时为2-4 m·s-1,这种适当强度的风速有利于冻雨的生成.而东北地区上空逆温层的出现和发展是大范围冻雨出现的主要原因.在对流层低层浅薄的冷空气层上,有一逆温层存在,此逆温层的存在至关重要,即当对流层中层的雪花下落至该逆温层时,即开始融化成为云水或雨水,而当液态水再向下落入近地面的冷气层时,特别是到达地面和地物之上时,地面温度低于0 ℃,则可使过冷却水滴再次冻结,而出现冻雨.文中还用构造的预报冻雨因子用模式对冻雨进行预报,取得较好的效果.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