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叶巴组与桑日群:新特提斯洋早侏罗世俯冲过程中的陆缘弧与洋内弧?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黄丰许继峰陈建林康志强董彦辉
  • 会议时间:2014-10-19
  • 关键词:构造运动 ; 俯冲作用 ; 早侏罗世 ; 叶巴组火山岩 ; 桑日群火山岩 ; 新特提斯洋
  • 作者单位:黄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 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许继峰,陈建林(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 510640)康志强(桂林理工大学 桂林 541004)董彦辉(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杭州 310012)
  • 母体文献: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会议地点:北京
  •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58;P59
摘要
鉴于叶巴组和桑日群火山岩发育时代与分布区域的明显相似性,笔者提出,新特提斯洋俯冲早期可能产生了叶巴组和桑日群两类岩浆,二者均包括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端元,但是它们的岩石组成和产出形式却完全不同,深入对比这两套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了解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对高原南部驱龙和甲马沟的叶巴组玄武岩和安山岩样品进行了锆石年代学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叶巴组基性和中性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188.2±1.7Ma和175.3±2.1Ma,与桑日群火山岩同处于早侏罗世。笔者认为班公湖-怒江洋南向的影响范围可能仅位于北拉萨地块,因此叶巴组和桑日群可能与班公-怒江洋南向俯冲无关。本次研究表明叶巴组和桑日群火山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背景下,结合张宏飞等对晚三叠-早侏罗世花岗岩类似叶巴组和桑日群中酸性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报道,进一步提出新特提斯洋俯冲作用可能在早侏罗世已经开始。结合主量、微量及Sr-Nd同位素研究,提出桑日群可能来自于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的洋内弧残片或是靠近海沟一侧的大地构造背景,而叶巴组则代表了大陆边缘弧背景。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