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东天山卡拉塔格红海早古生代VMS型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本次工作对红海早古生代块状硫化物矿床开展了系统地质、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面的研究,建立了红海VMS型矿床的成矿模型,红海VMS型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矿体下盘的岛弧火山-沉积岩系,同时海水也提供了少量的无机还原硫,是海底热液循环系统中岩浆水与海水混合,以及水岩作用的结果。红海VMS型矿床是海底火山活动平静期,高侵位的侵入岩浆驱动了海底热液循环系统,通过岩浆去气和与深部富含Cu,Zn,Au,Ag的岛弧拉斑玄武岩进行水岩相互作用形成富矿流体,并上升到海底喷口由于温度(200-377℃)、压力、盐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剧烈变化,以及与海水的相互作用下,硫化物沉淀形成块状硫化物-网脉状矿体和热水沉积岩等。在成矿晚期由于深部岩浆的冷却,热液循环作用减弱,流体与围岩水岩相互作用减弱,流体基本不携带成矿物质(Cu,Zn,Au,Ag等),形成了富含黄铁矿、绿泥石的热水沉积岩,以及硅化石英(108-162℃)。矿床形成后又经过了后期抬升剥蚀,埋藏和构造改造作用形成了先进的矿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