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澜沧江水系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其污染评价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宋静宜傅开道苏斌黄启胜
  • 会议时间:2012-11-10
  • 关键词:河流底沙 ; 重金属含量 ; 空间分布 ; 污染评价
  • 作者单位:宋静宜,傅开道,苏斌(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091)黄启胜(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云南昆明650091;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西双版纳分局,云南景洪666100)
  • 母体文献:第二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会2012年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第二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会2012年首届学术年会
  •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 语种:chi
摘要
流域内矿山开采引起的河流系统重金属污染是流域开发及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本研究选取澜沧江水系底沙沉积物为介质,考察干流及11条支流的5种重金属元素(Cu、As、Pb、Zn、Cr)含量的空间变化,并综合采用了单因子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澜沧江干支流底沙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分布现状。结果显示:(1)澜沧江水系自上游至下游,底沙重金属含量呈减弱趋势,但各支流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异较大;(2)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干流最上游的旧州断面因区域背景值较高而致使As、Pb呈现重污染。支流黑惠江河口的As及勐戛河的Cu为重污染,沘江断面的Pb、Zn污染指数最大,属严重污染。其它干支流样点除了少数重金属元素有中等污染外,均为无污染状态;(3)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指出,干流旧州断面的As及支流沘江断面Pb的Eir值较高,其它各采样点值均未超出40,且各支流生态危害指数(RI)均小于150,属于低潜在生态危害的范畴。研究结果对澜沧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底泥沙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干流主要的污染来源及各支流主要污染物,为以后澜沧江干支流的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