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华南地球化学走廊带碎屑沉积岩钨锡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赵起超迟清华周建刘东盛刘汉粮
  • 会议时间:2013-07-01
  • 关键词:沉积岩 ; 钨锡时空分布 ; 地球化学 ; 地质构造
  •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河北廊坊065000
  • 母体文献:第十一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第十一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
  • 会议地点:银川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54;P57
摘要
本文通过系统的高密度采样,选取了470件来自华南地球化学走廊带(绵阳-重庆-泉州)的细粒碎屑沉积岩,涵盖了华南陆块(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中元古界到白垩系地层.通过对主要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进行精确分析,所有样品都存在明显的稀土元素的分异和负Eu异常,其中(La/Yb)N平均为9.99,Eu/Eu*平均为0.67.相对全球上地壳平均组成,所有样品明显亏损Ca、Na和Sr,并具有较高的化学风化指标(CIW平均为89,CIA平均为79),暗示样品受到了较为强烈的风化作用影响,并且经历了长距离的搬运过程.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图解显示,样品的源岩可能包括TTG岩系、花岗质、安山质和长英质岩石.相对于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具有较高的La/Co、Th/Sc和较低的Cr/Zr值,暗示华夏板块的样品具有更多的长英质组分.华南陆块细粒碎屑沉积岩中的不可溶元素可代表该地区的元素平均含量,细粒碎屑沉积岩中钨和锡的含量分别为2.3ppm和3.4ppm,明显高于全球上地壳平均含量,其中钨锡含量的峰值存在于中元古界-奥陶系地层,其中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W、Sn分别为2.8ppm、3.8ppm和1.5ppm、2.6ppm;而华夏板块从中元古代细粒碎屑沉积岩开始便具有高的钨锡含量,可能是该地区形成全世界最大的钨锡成矿省重要原因。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