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大陆东南部莫霍面起伏及其动力学机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黄荣徐义贤朱露培
  • 会议时间:2014-10-19
  • 关键词:构造运动 ; 莫霍面 ; 动力学机制 ; 迁移特征
  • 作者单位:黄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4)徐义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球构造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4)朱露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4;Dept.Earth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St.Louis Univ.,MO 63108 USA)
  • 母体文献: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会议地点:北京
  •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31;P54
摘要
本文采用2年(2009-1010近700个远震事件(Mw>5.0)对中下扬子及周边地区121个台站作P波远震接收函数分析,获取了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并结合Heeta1.(2013)和Wang et a1.(2014)的结果获得了整个中下扬子及周边地区的莫霍(Moho)面起伏结果。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整个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以东的华南地区Moh。面在东西向呈逐渐抬升的趋势。除了靠近海岸线区域地壳比较薄以外,在内陆地区还存在一个“V”型减薄的二级构造,"V”型减薄的左支为南北走向,从研究区域北边的南襄盆地到江汉盆地,向南一直延仲到华夏板块的华南褶皱带。其右支呈北东-南西走向,减薄区北边主要为郑庐断裂以东地区,向西南延仲穿过江绍断裂,与左支汇合在华南褶皱带。减薄区以N29°为界,以北主要是受太平洋俯冲带向西迁移的影响,在以南襄-江汉盆地的盆山结合带和郑庐深大断裂带为主的弱应力构造区,呈非均匀性的拉张减薄,而以南主要是由于欧亚板块对菲律宾板块在南边的高角度俯冲,带动了俯冲板片后方的地幔扰流,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并向北迁移的结果。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