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沉积作用对Tirrawarra油田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储集层性质的控制作用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1996
  • 作者:H. Scott Hamlin
  • 译者:段吉利
  • 语种:中文
  • 起始页:47
  • 总页数:21
  • 刊名:海上油气译丛
  • 是否内版:是
  • 刊频:季刊
  • 主办单位:渤海石油研究院
  • 邮编:300452
  • 期:03
  • 期刊索取号:P452.0664696/3
摘要
在澳大利亚南部的Cooper盆地中,Tirrawarra油田的Tirrawarra砂岩储层内储集了146×106捅的原油。我们应用岩芯、测井和岩石物性资料来建立以沉积相为基础的储集层流动单元模式,描述三维空间中岩石的特征和烃类饱和度。应用这种模式计算了地下原始的和残余的原油的体积和滞留量,我们确定地下还有36×106捅原油。并提高了对过去生产方式的认识。Tirrawarra砂岩储集层沉积于石炭—二A纪冰前克拉通环境中,由湖相和河流相的组合构成。这些非海相地层的结构是通过不同的加积方式和侵蚀不整合来确定的。类似于最大海泛面的以泥岩为主的地带制约着储集层。在它的底部为一套前积的湖相三角洲体系,由包含于泥岩之中的透镜状、富泥质碎屑的砂岩组成并被不整合削蚀。塑性颗拉的机械压实作用使得下部这些三角洲相砂岩损失了大部分的孔隙度。不整合之土为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以推移质河道充填的加积砂岩为主,形成了储集层的核心部分。通过河道迁移和局部滨岸带作用再改造的沉积物产生了富石英的多层砂岩,在所有的储集层岩相中保留了最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并在地下储集了主要的原始石油。辫状河三角洲被侵蚀削截且被邻近的辫状平原体系所覆盖。而辫状河道砂岩被透镜状的曲流河河道砂岩覆盖,依次向上渐变为广泛分布的泥岩和煤层。所以,储集层的最上部显示了一种向陆蚀退作用的加积方式和向土储集层质量变差。根据这种地层格架中岩相的系统排列,以及相关相的组分和结构的差别,我们确定具有特殊岩石物性的储集层流动单元。我们的结果证明:沉积的变化是Tirrawarra砂岩储层质量和生产率的主要控制作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