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生物栖息地隔离对河流生态影响的试验研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段学花;王兆印
  • 单位1: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81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生物栖息地隔离;河流生态;生物多样性;扩散
  • 起始页:86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7902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2003CB415206);“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B04AO8)。
  • 刊名:水科学进展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90
  • 主管单位:水利部
  • 主办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学会
  • 主编:张建云
  • 地址:南京市广州路225号
  • 邮编:210029
  • 电子信箱:skxj@chinajoumal.net.cn
  • 卷:20
  • 期:01
  • 期刊索取号:P490.6144-29
  • 数据库收录: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 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物种对天然破碎河段进行野外调查,并开展野外试验对天然河段进行人工隔离和定期采样分析,研究了栖息地隔离对底栖动物组成及河流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含量在各隔离区中变化不一致;隔离区内动物密度、丰度和多样性均降低,隔离程度越高,降低越显著。从动物组成来看,蜉蝣目和双翅目的相对密度在隔离区中显著降低,蜻蜓目和双壳纲则增加。河流栖息地被隔离后,底栖群落经过一段波动周期后才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趋势。由于水生昆虫在成虫阶段的飞行扩散,隔离区与天然河流之间仍存在较高的动物流通,但隔离区内的动物组成并不完全是天然河段内的子集。结合研究结果和中国河流实际,提出了保护河流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建议和对策。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