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琼东南盆地陆坡区深水浊积水道的地震相特征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付彦辉;吕福亮;袁圣强;马玉波;吴时国
  • 单位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单位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85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琼东南盆地;陆坡;水道;地震相
  • 起始页:87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项目( 2007CB411703)”:中国科技部863项目(2006AA09Z349)
  • 刊名:热带海洋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2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主编:张偲
  •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 邮编:510301
  • 电子信箱:jto@scsio.ac.cn
  • 网址:http://jto@scsio.ac.cn;http://www.jto.ac.cn
  • 卷:28
  • 期:4
  • 期刊索取号:P226.06 842
摘要
水道-天然堤体系作为油气储集圈闭日益引起沉积学家和勘探家的重视。地震相特征是识别深水水道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高分辨率2D、3D地震资料的地震相分析,在琼东南盆地陆坡区深水盆地中识别出早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多期深水水道体系。早中新世深水水道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强、弱振幅交替反射和相互叠置的地震反射特征,局部具有杂乱反射特点;上新世水道整体表现为强振幅,横向上连续或者半连续,纵向上为强振幅的叠加;第四纪水道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典型下切反射特点,该水道整体振幅相对较弱,但其水道轴部充填具有典型的强反射特征,这与世界典型地区的水道轴部粗粒充填强振反射一致。这几期深水水道都发育于低水位时期,为上部物源搬运引起的浊流事件而形成。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